•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zèng dōng xī pín dào

赠东溪贫道

作者:方干 
tán dǐ jǐn lín duō shí diào     wèi tóu xiāng ěr jí xiān zhī
潭底锦鳞多识钓   未投香饵即先知
yù jiào yú mù wú fēn bié     xū xué róu lán rǎn diào sī
欲教鱼目无分别   须学揉蓝染钓丝

《赠东溪贫道》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赠予道者的诗作,诗的内涵深远,具有哲学和隐喻的意味。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潭底锦鳞多识钓, 未投香饵即先知, 欲教鱼目无分别, 须学揉蓝染钓丝**

1. **潭底锦鳞多识钓**:这里的“锦鳞”比喻的是潭水中的珍稀鱼类,象征着高洁、稀有的人物。“识钓”则是这些鱼类已经认识了钓鱼的人,暗示着道者已经深谙世事,无论是生活还是修行,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见识和经验。

2. **未投香饵即先知**:在潭水还未投下鱼饵之前,鱼类就已经察觉到了钓鱼者的意图。这句诗通过鱼类的敏锐感知力,比喻道者对于世间事物的洞察力,即使在事情还未开始时,就已经预见了其发展走向。暗示了道者对于世事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预知能力。

3. **欲教鱼目无分别**:这句诗意在教导道者,如要使鱼类无法分辨出香饵与钓饵之间的区别,那么道者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内心纯净、无分别心。这里的“鱼目无分别”象征着无论面对何种诱惑或困难,都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不为外物所动,保持自我本真。

4. **须学揉蓝染钓丝**: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核心,意味着想要达到“鱼目无分别”的境界,道者需要学习将钓丝染成与周围环境一致的颜色(揉蓝代表一种深蓝色,暗示着与自然和谐融合),以此隐喻道者应该学习融入自然,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内心纯净和修行境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自己不被外界所干扰,更能与天地万物产生共鸣,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道者高深境界的赞美,以及对其修行道路的指导和期待。

《赠东溪贫道》古诗词赏析:

《赠东溪贫道》是唐代诗人方干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在形式上是通过借景抒情,以钓鱼为喻,来表达对东溪贫道的赞美和激励。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头两句“潭底锦鳞多识钓, 未投香饵即先知”**:诗人用潭底的鱼(锦鳞)能识得钓鱼的人,还未投饵便已察觉,隐喻东溪贫道虽然贫困,但他的心灵和智慧比潭底的鱼更为敏锐。这里的“识钓”和“未投香饵即先知”寓指东溪贫道对于世事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知,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2. **中间两句“欲教鱼目无分别, 须学揉蓝染钓丝”**:这句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鱼(“鱼目”)与人的智慧(“分别”)进行对比,强调了人的智慧比鱼的视觉更具有辨别力。诗人以“欲教鱼目无分别”表达一种改变现状的渴望,即希望能够让鱼目(象征无知或容易受骗的人)变得有辨别力。同时,“须学揉蓝染钓丝”则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上的建议,即通过学习(“学揉蓝”)来提高自身的智慧(“染钓丝”),使得钓鱼的工具(智慧的象征)更加有吸引力,更能够捕获知识和真理。

3. **整首诗的深层含义**:这首诗通过钓鱼的隐喻,探讨了智慧、学习和自我提升的主题。诗人对东溪贫道的赞美不仅仅是对其个人品质的颂扬,更是一种对于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精神的倡导。在困境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最终达到“染钓丝”的境界,比喻通过智慧的提升,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影响世界,达到更高的精神和道德层次。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东溪贫道的敬佩和激励,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和不断学习的生活态度。

方干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