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ǒng huā

咏花

作者:方干 
fēi wéi jiàn hè dú nán liú     chù shì jiē wén bèi zhài shōu
非唯剑鹤独难留   触事皆闻被债收
lài shì háo jiā niàn hán něi     què hái yú dǎo yǔ yú zhōu
赖是豪家念寒馁   却还渔岛与渔舟

《咏花》古诗词释义:

方干的这首《咏花》诗可以分为四个小部分,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对花、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

### 第一部分:“非唯剑鹤独难留,触事皆闻被债收。”

这一句通过对比“剑鹤”(象征高洁或不屈)和“花”来表达主题。诗句首先指出,不是只有剑鹤才难以留下,世间的事物都可能被债务所困。在这里,“剑鹤”隐喻为无法逃脱世俗束缚的高洁之人,而“花”则比喻为世间万物,包括美好的事物。诗人借花和剑鹤的对比,暗示了无论多么高洁或美好的事物,都无法逃脱现实的束缚和债务的困扰。这反映了诗人在当时社会中观察到的普遍现象和不公。

### 第二部分:“赖是豪家念寒馁,却还渔岛与渔舟。”

这一部分继续探讨了上一部分的主题,但视角转向了社会中的权贵阶层(“豪家”)。诗人认为,之所以有美好事物能够从债务的困扰中解脱出来,是因为有“豪家”考虑到了“寒馁”(贫困或饥饿的人)的存在。这里的“却还渔岛与渔舟”可以理解为一种恩惠或救助,即富裕的豪家将原本因债务被扣押的渔岛和渔舟归还给渔民。这一行为看似是对贫困渔民的同情,但实际上隐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考量。这表明诗人对于社会不平等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权力与贫富差距的反思。

### 整体解读:

这首诗通过借物咏怀,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深刻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诗人通过“剑鹤”与“花”的对比,揭示了美好事物如何在现实面前显得脆弱和无力,进而引出“豪家”角色对社会救助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全诗透露出一种对公正与善良的向往,同时也对社会不公表达了无奈和批评。

总的来说,方干的《咏花》既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反思的诗作,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咏花》古诗词赏析:

方干的这首诗《咏花》巧妙地将咏花主题与社会现象相结合,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人性贪婪以及社会救助的深刻洞察。

首先,诗中的“剑鹤”象征着高洁、不易被世俗所侵蚀的品格。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虽然花品高洁、美丽,但也难逃被世俗利用或被争夺的命运,就像是剑鹤难留一般。这反映了花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即便再纯净美好,也难以避免被世俗所影响的命运。

接着,“触事皆闻被债收”这一句通过类比,形象地描述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债务关系和利益争夺,不论是人际关系还是社会现象,都如同被债务所缠绕,暗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利益交织的现实。

“赖是豪家念寒馁”中,“豪家”指的是社会上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群体,“寒馁”则是指贫困和匮乏的人们。这一句表达了对社会救助的期待,即希望富有者能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困境,伸出援手。这一呼吁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公平和人性善良的向往。

最后,“却还渔岛与渔舟”一句,形象地表达了救助与回馈的主题。这里“渔岛与渔舟”可以理解为受助者的生活和希望,诗人希望那些曾经得到帮助的人能够反过来帮助其他人,传递爱心和善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救助体系。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咏花的形式,隐喻了社会的复杂现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人性善良和救助行为的呼唤,以及对美好社会状态的向往。诗中流露出的思考深度和情感丰富,使这首诗具有了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深邃的社会意义。

方干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