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shǔ zhōng

蜀中

作者:方干 
liù fú qīng xiāo huà jiàn xī     cì tóng huā xià lù gāo dī
六幅轻绡画建溪   刺桐花下路高低
fēn míng jì de céng xíng chù     zhǐ qiàn yuán shēng yǔ niǎo tí
分明记得曾行处   只欠猿声与鸟啼

《蜀中》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蜀中》是唐代诗人方干所作,详细描绘了他游历蜀中(四川盆地)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对这首诗逐段的解释:

**六幅轻绡画建溪:**
这句话意味着六幅轻盈的丝绸画卷上描绘着建溪(建溪是福建省内的一条河流,也是古代著名的景观河流之一)的风景。"轻绡"指的是轻薄而透明的丝绸,常用于制作精致的画卷,以展现细腻的画作。

**刺桐花下路高低:**
"刺桐花"指的是刺桐,一种开花季节绚丽的热带植物。这句话描述了在刺桐花盛开的道路旁,路面上高低不平。这里,高低不仅指地形,也可能是诗人在表达路途的崎岖不平以及对过去行程的深刻记忆。

**分明记得曾行处:**
“分明记得”表达了诗人清晰地记得曾经走过的每一个地方,这可能是对过去的旅程或特定地点的怀旧之情。这种记忆可能是对美景的怀念,也可能是对某段经历的深刻感慨。

**只欠猿声与鸟啼:**
最后,诗人感叹“只欠猿声与鸟啼”。这是对自然声音的向往与缺失的表达。在宁静的环境中,诗人希望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猿猴的叫声与鸟儿的啼鸣,这通常象征着生机与和谐,也许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蜀中》古诗词赏析:

方干的《蜀中》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蜀中风光图,通过六幅轻绡(轻柔的丝织品)比喻建溪两岸的景色,展现了蜀中地区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趣。诗中不仅展现了视觉上的美,还融入了听觉上的想象,勾勒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首句“六幅轻绡画建溪”以轻绡比喻画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建溪两岸风光如画卷般展开,美不胜收。六幅轻绡象征着多角度、多侧面的景色,通过这一比喻,既表现了作者对蜀中风光的赞叹,也暗示了景致的丰富多样。

“刺桐花下路高低”进一步点明了景色的具体内容——刺桐花,这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花开艳丽,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和季节的变迁。刺桐花下,行路高低,暗示了道路随着自然地形的变化而起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充满动态美的画面。

“分明记得曾行处”一句,流露出诗人对过往经历的怀念,或许他曾沿着这条道路走过,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里的“分明记得”不仅指出了诗人对这段旅程的深刻印象,也暗示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依恋。

最后,“只欠猿声与鸟啼”通过略显遗憾的语气,表达了对自然声音的期待。在如此宁静、美丽的景色中,缺少了猿声和鸟啼,仿佛是对这份寂静的一种补充,让画面更加生动,增加了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渴望,也寄托了诗人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

整体而言,方干的《蜀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蜀中独特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一幅既具视觉美感又富有情感深度的画面。

方干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