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yán zi líng cí èr shǒu ( hòu shǒu yī zuò dù xún hè shī )
题严子陵祠二首(后首一作杜荀鹤诗)
céng yú fāng wài jiàn má gū wén shuō jūn shān zì gǔ wú |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
yuán shì kūn lún shān dǐng shí hǎi fēng chuī luò dòng tíng hú |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
《题严子陵祠二首(后首一作杜荀鹤诗)》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题为《题严子陵祠二首》的古诗词,由唐代诗人方干创作。这首诗的后一首被误认为是杜荀鹤的诗,但实际上,无论是前一首还是后一首,都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传说与自然现象之间联系的深刻思考。
### 第二首诗解释: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首句“曾于方外见麻姑”暗示诗人想象中与传说中的仙女麻姑相遇。麻姑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她居住于蓬莱仙境,曾参与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并见证过千年的变化。此处“方外”可能指仙境或者超凡脱俗的地方,借以表达对麻姑的崇敬和对神秘世界的想象。
次句“闻说君山自古无”则引出了君山(位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的传说。这里的“闻说”意指传说中君山原本不存在,后因某种神秘原因而出现在洞庭湖中。这是对君山由来的一种神话式的解读。
后两句“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揭示了君山的真正来历。昆仑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中的神山,是中国的地理之巅。诗人通过想象,将君山比作昆仑山顶的一块石头,经过海风的吹拂,最终落到了洞庭湖中。这种解释不仅充满了奇幻色彩,也寓意着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神奇与不可预知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既体现了诗人对古代传说的欣赏,也寓含了对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宇宙奥秘的探索与思考。
《题严子陵祠二首(后首一作杜荀鹤诗)》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方干创作的一首题为《题严子陵祠二首》的其中一首。方干是唐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咏史、抒情和描述自然景色为主题。这首诗通过神话与现实的结合,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严子陵祠的感慨,还巧妙地融合了关于方外仙人的传说,以及昆仑山与洞庭湖之间自然现象的解释,构成了富有哲思与想象的意境。
首句“曾于方外见麻姑”运用了神话中的“麻姑”形象,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传说她曾在东海边观看海水的涨落。这句话暗示诗人曾经在超凡脱俗的地方,或是在某种超自然的体验中,与“麻姑”相遇,预示着诗中的情境并非俗世所能理解。
次句“闻说君山自古无”则引出了一个关于君山的传说。君山是位于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据说自古以来便存在。然而,在这首诗中,它似乎是一个新近产生的地方,这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奇观,更是一个对时间与空间的传统认知的挑战。这里的“自古无”与“曾于方外见”形成了对比,表达了对自然世界不为人所知的神秘与变化的探索。
第三句“元是昆仑山顶石”则是对君山来源的一个神话解释。昆仑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山,被视为连接天地的桥梁,许多神话中的仙人与神兽都与之有关。诗中将君山的形成与昆仑山相连,暗示了一种宇宙间的联系与转化,体现了自然界物质形态的流动与变化。
最后一句“海风吹落洞庭湖”将自然现象与传说故事巧妙结合,描绘了君山由昆仑山顶部被海风所吹落,最终落入洞庭湖的景象。这一景象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蕴含着自然界规律与人文想象的交融,引发人们对自然与宇宙奥秘的思考。
综上所述,方干的这首诗不仅通过神话与传说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与哲思的世界,还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相融合,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见解。诗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寓意,引导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