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ì qiǎn
自遣
ruò suàn fáng biān jiǔ yuǎn míng xīn ān qǐ gèng shèng cháng chéng |
若算防边久远名 新安岂更胜长城 |
mán xīng tā yì bēi huāng lěi hé shì cóng jīn shí qǔ bīng |
谩兴他役悲荒垒 何似从今实取兵 |
shèng dé biàn yīng tóng xiǎn gù rén xīn zì bù xiàng zhōng zhēn |
圣德便应同险固 人心自不向忠贞 |
dàn jiāng sǐ jié chóu yáo yǔ bǎn zhù wú láo kòu yǐ píng |
但将死节酬尧禹 版筑无劳寇已平 |
《自遣》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自遣》,由唐代诗人罗邺所作。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国家边防、圣明君主与民众忠贞之心、以及如何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一系列思考。以下是对诗中各句的逐段解释:
1. **若算防边久远名, 新安岂更胜长城,**
这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只从历史上的边防功绩来衡量,那么新安是否能与长城相媲美?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的边防工程,象征着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坚韧与力量。这里提到新安(可能指的是新安江,古时的地理位置),是在质疑新安作为边防地的重要性是否能超过长城。
2. **谩兴他役悲荒垒, 何似从今实取兵,**
“谩兴他役悲荒垒”意为徒然地兴修其他边防工程而悲伤于荒废的旧垒,表达对过去边防建设中没有实际成效的悲哀。接着,“何似从今实取兵”则表示,与其徒劳地修筑边防,不如从现在起真正组织兵力,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3. **圣德便应同险固, 人心自不向忠贞,**
“圣德便应同险固”意味着如果君主的德行与国力一样稳固,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里的“圣德”指的是君主的德行高尚、体恤百姓。同时,也暗含了“人心向背”的思想,即人民对君主的忠诚是国家稳固的重要因素。
4. **但将死节酬尧禹, 版筑无劳寇已平,**
“但将死节酬尧禹”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忠诚精神,即愿意以生命为代价,效仿古代的圣王尧和禹,为国家付出一切。这种忠诚与奉献精神是国家统一和安宁的基础。最后,“版筑无劳寇已平”意味着通过凝聚人民的忠诚和力量,就不需要过多的军事行动就能平定叛乱,即国家内在的力量与凝聚力就能达到稳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边防建设、君主的德行、民众忠诚以及如何维护国家统一的深思。通过对比长城的历史地位,强调了实际行动和内在凝聚力的重要性,以及忠诚与奉献精神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
《自遣》古诗词赏析:
罗邺的《自遣》这首诗,以一种深沉而富含哲理的方式,反映了诗人对边防和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全诗主要围绕着边防的重要性、历史的变迁、统治者的治理智慧以及民心得以安定的内在联系展开,充满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理想治理方式的追求。
首联"若算防边久远名,新安岂更胜长城",诗人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将“新安”与“长城”进行对比,意在探讨边防战略的深浅。长城是古代中国著名的防御工程,象征着对边疆的强有力防守,而新安可能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指代,意在探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边防战略的有效性。
颔联“谩兴他役悲荒垒,何似从今实取兵”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他役"可能指的是无谓的劳役,而"悲荒垒"则是指废弃的、荒废的防御工事。通过对比,诗人认为在当下的治理策略中,更应该注重实际、实用的防御措施,而非徒增劳役。
颈联“圣德便应同险固,人心自不向忠贞”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统治者品质的期待。在诗人看来,一个明智而德高望重的君主,其影响力应当如同险峻的防御工事一般,足以镇服人心,使人信服于忠贞与国家利益之上,而非依靠武力或强硬手段。
尾联“但将死节酬尧禹,版筑无劳寇已平”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治理的憧憬。"死节"指的是为国家、理想而牺牲的精神,“酬尧禹”是向古代圣王尧、禹这样的贤君看齐,意味着诗人希望通过牺牲和献身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期望在良好的治理下,国家自然能够免于外患。
综上所述,罗邺的《自遣》是一首深邃且富有深意的诗作,通过对边防、治理、民心以及理想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独到见解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