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í shān
骊山
hǎo bàng qīng shān yǔ bì xī cì tóng máo zhú dài shuāng qī |
好傍青山与碧溪 刺桐毛竹待双栖 |
huā shí qiān kè shāng lí bié mò xiàng xiāng sī shù shàng tí |
花时迁客伤离别 莫向相思树上啼 |
《骊山》古诗词释义:
### 诗词逐段解释
---
**作者:罗邺**
**标题:骊山**
---
**好傍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
-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栖息环境。"好傍青山与碧溪",意味着诗中的生物或人物喜欢靠近青山和碧绿的溪流,这里使用了"好"字,表达了对这种环境的喜爱和适应。
-"刺桐毛竹待双栖",刺桐和毛竹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它们生长在一起,暗示着环境的多样性和和谐。"双栖"一词,用以象征一对伴侣,或是一种和睦共处的状态,强调了和谐与共生的美丽景象。
---
**花时迁客伤离别,莫向相思树上啼。**
-"花时迁客伤离别"中的"迁客"通常指流放或被贬谪的官员,"花时"则指花开的季节。这一句表达了流放人士在春花烂漫之际,因离别、流离失所而感到的悲伤和忧郁。
-"莫向相思树上啼"则是对前一句的呼应,是诗人对"迁客"的劝说。"相思树"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爱情、思念和离别的情感。劝说"莫向相思树上啼",意味着不要在这棵树上表达悲伤的情感,可能是在鼓励"迁客"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变迁,不要沉溺于离别的悲伤之中。
---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青山、碧溪、刺桐、毛竹等自然景观,营造了一个和谐共处、美丽宁静的环境。同时,通过"迁客"在花时的离别之伤,表达了对生活变迁和离别之痛的感伤。诗人在最后的劝说中,倡导积极面对生活,不要被悲伤和离别的情感所困,体现出一种对生活困境中寻找希望与积极面对的哲理思考。
《骊山》古诗词赏析:
罗邺的这首《骊山》虽然标题为“骊山”,实际上描述的并非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山脉——骊山,而是通过诗中的场景与情感,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宁静与和谐的美好愿景。整首诗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充满诗意的自然风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情感、离别与相思的深刻思考。
### 题目“骊山”的象征意义
“骊山”在古代中国,常被提及与周幽王、骊姬等历史人物或事件相关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涵。在此诗中,作者借“骊山”之名,可能是想要营造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的氛围,或是象征着一种理想中的美好之地,但具体的地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 诗歌内容分析
1. **首句“好傍青山与碧溪”**:开篇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向往,青山碧溪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暗含着诗人对远离世俗喧嚣、寻找内心宁静生活的渴望。
2. **“刺桐毛竹待双栖”**:刺桐与毛竹在此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暗含了一种期待与和谐共生的情感。刺桐与毛竹的形象,给人以稳固、持久的联想,预示着诗人对稳定、和谐生活的向往。
3. **“花时迁客伤离别”**:诗句中“迁客”泛指离家或迁徙的旅人,这反映了诗人对离别之苦的感同身受。通过“花时”这一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时间的流转与个人情感联系起来,暗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和离别不可避免的主题。
4. **“莫向相思树上啼”**:这句诗情感深沉,通过对相思树的想象,表达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无奈与感慨。在自然与情感的交织中,诗人提醒读者,面对离别与相思,不如让自然界的美好成为心灵的慰藉,淡化人世的苦痛。
### 结语
罗邺的《骊山》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宁静世界,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情感的深刻反思。诗人巧妙地运用象征和隐喻,传达了对和谐、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离别与相思的深沉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