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ū rì liú bié yì chū shàng rén
秋日留别义初上人
cái rù xīn qiū bǎi gǎn shēng jiù zhōng chán zào zuì kān jīng |
才入新秋百感生 就中蝉噪最堪惊 |
néng cuī shí jié diāo shuāng bìn chóu dào jiāng shān tīng yī shēng |
能催时节凋双鬓 愁到江山听一声 |
bù bàng guǎn xián jū zuì tài piān yī yáng liǔ náo lí qíng |
不傍管弦拘醉态 偏依杨柳挠离情 |
gù yuán wén chù yóu chóu chàng kuàng shì jīng nián wàn lǐ xíng |
故园闻处犹惆怅 况是经年万里行 |
《秋日留别义初上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秋日留别义初上人》,表达了作者在秋天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通过对自然景色和自身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 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 1. 才入新秋百感生, 就中蝉噪最堪惊
- **新秋**:初秋时节。
- **百感生**:心中涌起各种感慨。
- **就中蝉噪**:在众多感觉中,蝉鸣最为引人注意。
- **最堪惊**:最让人感到意外或不安。
- **意思**:刚步入初秋,心中便生发出各种感慨。其中,蝉的鸣叫声尤其引人注目,也最为让人感到意外或不安,因为它预示着季节的更迭,而作者似乎对这个变化感到有些意外或不适应。
#### 2. 能催时节凋双鬓, 愁到江山听一声
- **凋双鬓**:形容因愁而使两鬓变得斑白。
- **愁到江山**:指在江山美景中感到愁绪。
- **意思**:蝉鸣声仿佛能够催促时光流逝,让作者的鬓发变得斑白。在江山壮丽的美景中,作者的愁绪却越显浓厚,足以听见。
#### 3. 不傍管弦拘醉态, 偏依杨柳挠离情
- **不傍管弦**:不被琴声和乐曲所拘束,可能指的是不愿沉醉于欢乐中,而是寻求更为深刻的内心感受。
- **偏依杨柳**:偏爱或依赖于杨柳,杨柳在此可能象征着离别的情感。
- **挠离情**:扰乱或加重了离别的情感。
- **意思**:作者不愿被音乐所诱惑,不想要以醉酒来逃避现实,相反,他偏爱或依赖杨柳,因为杨柳象征着离别的情感,它加重了作者对离别的愁绪和情感。
#### 4. 故园闻处犹惆怅, 况是经年万里行
- **故园**:故乡,家乡。
- **闻处**:听到的地方。
- **犹惆怅**:仍然感到悲伤或愁绪。
- **经年万里行**:经历了一年的漫长旅程。
- **意思**:即使在听到家乡的声音时,作者仍然感到惆怅和思念。更何况,他已经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万里之行,思乡之情更加浓烈,离别和孤独的愁绪愈发难以消散。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蝉鸣,以及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家乡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秋日留别义初上人》古诗词赏析:
罗邺的这首《秋日留别义初上人》通过对秋日自然景观和内心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别离情感。诗中的意象与情绪交织,构建了一幅秋日别离的凄美画面。
首句“才入新秋百感生”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点明季节与情感的关联。新秋的到来,触发了作者内心百感交集的情绪,为整首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接下来,“就中蝉噪最堪惊”则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蝉的鸣叫声作为触发情感的媒介,强调了蝉声在秋日里的独特力量。蝉的叫声在秋天特别明显,它们的哀鸣似乎在催促时节的变迁,也提醒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时间流逝的紧迫感。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则是情感的进一步深化。通过将个人的愁绪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这里,江山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象征了广阔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而“听一声”则强调了声音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使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哀愁。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两句通过对比,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偏好。这里,不“傍管弦”表示诗人不愿意被外界的热闹所拘束,宁愿独自面对自然之美的宁静与忧伤。而“偏依杨柳”则进一步强调了离情与别绪,杨柳常被视为离别的象征,诗人似乎在通过依恋杨柳来表达对别离的不舍和内心的柔情。
最后,“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将情感推向高潮,通过想象故乡的景色引发的惆怅,以及即将展开的长距离旅行带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一句不仅深化了诗的主题,也为整首诗赋予了更深远的意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秋天别离时的复杂心情。它不仅是一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反映了人对时间、生命和离别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