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áo zhāi
茅斋
jìng bì shān guāng lěng yuán míng lù diǎn yún |
净碧山光冷 圆明露点匀 |
zhǔ lián dān liǎn hèn dī liǔ cuì méi pín |
渚莲丹脸恨 堤柳翠眉颦 |
chán yǐ sòng xíng kè yàn yīng cí zhǔ rén |
蝉已送行客 雁应辞主人 |
yíng wén jiàn wú kuàng rì wǎn zì xiāng qīn |
蝇蚊渐无况 日晚自相亲 |
《茅斋》古诗词释义:
《茅斋》这首诗描绘的是作者在茅屋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下面我们分段解析:
1. **净碧山光冷, 圆明露点匀**
这两句描绘了清晨,山色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清澈而冷峻,露珠在草叶上均匀地点缀,显得格外明亮。这里用“净碧”和“圆明”来表现山色和露珠的纯净与明亮,用“冷”和“匀”来渲染环境的清新和和谐。
2. **渚莲丹脸恨, 堤柳翠眉颦**
“渚莲丹脸”描绘了湖面上的莲花,它们的脸色(花瓣)像是羞红了的女子,这里用“丹脸”来形容莲花的红艳,同时也暗示了莲花的孤独或哀愁。“堤柳翠眉颦”则是描绘堤边的柳树,其柳叶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皱起了眉头,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恨”和“颦”这两个字,巧妙地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类的情感色彩。
3. **蝉已送行客, 雁应辞主人**
“蝉已送行客”是说蝉鸣声在送别旅行的人们,隐含着对离别的不舍和对远方的思念。“雁应辞主人”则暗示大雁即将南迁,对主人的离去表示了依依不舍和即将离开的现实。这两句通过动物的自然行为,表达了季节的更迭和人生的离别。
4. **蝇蚊渐无况, 晚日自相亲**
“蝇蚊渐无况”是说随着夜晚的临近,这些恼人的小虫子逐渐减少,环境变得宁静。“晚日自相亲”则是诗人对即将来临的傍晚日落景象的描绘,日落与人之间的亲密,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略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茅斋》古诗词赏析:
罗隐的《茅斋》这首诗描绘了茅草屋周围清幽、宁静的自然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全诗共八句,以景物描写为主,穿插着作者的情感抒发,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首联“净碧山光冷,圆明露点匀”,以“净碧”形容山色的清澈碧绿,以“冷”字渲染一种宁静、清凉的氛围。随后,“圆明”与“露点”构成对比,圆形的露珠与散落其上的露珠,仿佛是自然界的珍珠,展现出露珠在光线下的晶莹剔透,以及它们均匀地散布在视野中的美态。这两句通过色彩和质感的描绘,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颔联“渚莲丹脸恨,堤柳翠眉颦”,转而描写水边的莲花和堤岸上的柳树。莲花象征着高洁和美丽,其“丹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莲花的鲜艳与生机;而柳树的“翠眉”,则通过“颦”字表现了柳条随风摇曳的姿态,仿佛是愁眉不展。这两句通过色彩和情感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复杂情感。
颈联“蝉已送行客,雁应辞主人”,将自然界的动植物赋予了人类的情感。蝉鸣声声,仿佛在为离别的行客送行,而南飞的大雁则应时而动,辞别北方的主人,迁徙南方。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变化,也反映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以及自然界中生物迁徙的独特现象,暗示了生命循环的不可逆转性。
尾联“蝇蚊渐无况,日晚自相亲”,最后通过描写夏日晚上蚊虫逐渐减少、人们开始相互亲近的场景,展现了夏日傍晚的宁静与和谐。通过这一场景,作者似乎在暗示,在自然的循环和生命的节律中,人们也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生活的简单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绘和情感的巧妙融合,展现了罗隐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活哲理的独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