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ū yè sēng shě wén yuán
秋夜僧舍闻猿
shēn shì liǎng xiāng xī qiū yún měi dú xīng |
身世两相惜 秋云每独兴 |
nán jiāng chén jiè shì huà xiàng xuě shān sēng |
难将尘界事 话向雪山僧 |
lì shàn zhī shuí xǔ guī gēng yòu wèi néng |
力善知谁许 归耕又未能 |
cǐ huái píng bù dé tiāo jǐn cǎo táng dēng |
此怀平不得 挑尽草堂灯 |
《秋夜僧舍闻猿》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秋夜僧舍闻猿》,由唐代诗人崔涂创作。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出诗人孤独、忧郁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迷茫与挣扎。以下是逐段解释其意思:
**身世两相惜,秋云每独兴:**
这段描述诗人身世的孤独和寂寞感。"身世两相惜"意味着诗人在世上的经历和命运都让他感到深深的同情和共鸣。"秋云每独兴"则描绘出诗人独自一人面对秋日的云彩,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绪和感伤,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郁。
**难将尘界事,话向雪山僧:**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尘世间发生的事情难以与雪山中的僧人分享。"尘界事"指的是世俗的、有形的、世俗人的生活事件,而"雪山僧"则象征着超脱、静谧、远离尘世的生活。诗人的意思是在尘世中经历的事情很难与僧人,也就是与出世的、精神层面的对话者,分享,可能是因为观念、立场或是其他原因的差异。
**力善知谁许,归耕又未能:**
"力善知谁许"意为诗人努力行善,却不知是否有谁能给予肯定或支持。这里表达了一种道德上的挣扎和困惑。"归耕又未能"则意味着诗人渴望像古代隐士一样,回归田园,过着简单、自由的生活,但又无法实现。这种无法逃离现实生活、无法找到真正归属感的矛盾心情,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此怀平不得,挑尽草堂灯:**
"此怀平不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抱负、梦想和情绪无法得到平息。"挑尽草堂灯"则描绘出诗人夜以继日、不断思考与挣扎的场景。灯下挑灯夜战,代表着诗人在思考、写作、抒发情感等内心活动中的执着和努力,同时也暗示了他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无处可逃。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中僧舍内诗人听到的猿猴叫声,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挣扎细腻地表达出来,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秋夜僧舍闻猿》古诗词赏析:
崔涂的《秋夜僧舍闻猿》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和哲思的内蕴,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世的深刻思考。诗中蕴含的孤独、思考、无奈和对归隐的向往,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内心世界图景。
### 身世两相惜
首句“身世两相惜”,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这里的“两相惜”不仅仅是对身世的同情,也包含了对自然(“秋云”)的同感。秋云在诗中可能象征着流转不定、难以把握的世事和人生境遇,与诗人的孤独心境相呼应。
### 秋云每独兴
“秋云每独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秋云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比喻飘泊不定、孤寂的状态,这里用以指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每当下起秋云,诗人的心绪就会随着云朵的飘动而波动,似乎在寻求某种慰藉或指引,但最终却只能面对内心的孤独。
### 难将尘界事,话向雪山僧
这一句是诗人无奈情绪的体现。雪山僧在这里可能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然而,诗人发现自己难以将尘世的烦忧与苦恼与这种超然的生活方式沟通,暗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以及寻求精神寄托的艰难。
### 力善知谁许,归耕又未能
“力善知谁许”表达了诗人试图做好事、追求善行的愿望,但似乎又不知道这种善行能被谁理解或认可。这种困惑反映了社会道德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
### 归耕又未能
“归耕又未能”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可能向往着一种与世无争、回归自然的生活,但现实的束缚和责任(未能)使得这一理想难以实现。这种挣扎体现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个人愿望与社会约束之间的艰难抉择。
### 此怀平不得,挑尽草堂灯
最后两句“此怀平不得,挑尽草堂灯”,表达了诗人心中郁结的情绪难以平复,直到挑尽草堂的灯火,仍难以释怀。这种长时间的孤独思考与情感煎熬,体现了诗人深入骨髓的忧郁和对现状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社会现实和精神追求的复杂情感。崔涂以简练而富含深意的语言,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画面感又充满哲思的世界,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美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生活的真谛与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