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guò zhāo jūn gù zhái

过昭君故宅

作者:崔涂 
āi yuán tīng wèi xiū     chán jǐng yè fāng yōu
哀猿听未休   禅景夜方幽
zàn dé tóng sēng jìng     nà néng miǎn kè chóu
暂得同僧静   那能免客愁
yǐng yáo yún wài shù     shēng niǎo yuè zhōng qiū
影摇云外树   声褭月中秋
céng xiàng bā jiāng sù     dāng shí lèi yì liú
曾向巴江宿   当时泪亦流

《过昭君故宅》古诗词释义:

这首《过昭君故宅》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代表作,以昭君(王昭君)的故宅为背景,通过描绘夜色中哀猿的鸣叫,表达诗人对于昭君命运的感慨和自己内心的愁绪。

**首句“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这里首先描述了夜晚的静谧,通过“哀猿”的叫声来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这里的“禅景”可以理解为佛寺的景色或静谧的佛教环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寻求平静和解脱的渴望。

**次句“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诗人说虽然暂时与僧侣共同体验了宁静,但这并不能真正消除他作为“客”的愁绪。这里的“客”既指诗人自己是远离故乡的旅人,也暗含着对昭君作为“客”——远嫁异域的孤独和愁苦的共鸣。

**“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夜晚在昭君故宅附近观察到的景象。用“影摇”和“声褭”描绘出动态的美感,同时“云外树”和“月中秋”则营造了一种超脱、悠远的意境,进一步渲染了哀愁和感慨的氛围。

**“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最后一句提到诗人曾经在巴江停留过,这与昭君的故宅有地理上的联系。这里借用昭君在巴江的遭遇来暗指自己过往的回忆和情感的流露,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以及对自己过往情感的回顾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哀猿的叫声、夜的静谧、云外的树影和月中的声音,以及对过往的回忆,构建了一幅充满情感与哲思的画面,既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也映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愁绪与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

《过昭君故宅》古诗词赏析:

崔涂的《过昭君故宅》是一首咏怀诗,通过对王昭君的故宅进行想象和描绘,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愁和对历史人物的深深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联“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以哀猿的叫声为起始,营造出一种哀婉、凄凉的氛围。这里的“禅景”不仅指昭君故宅的环境,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尽管夜深,但内心的情绪并没有消停,反而更加沉重。通过“未休”二字,强调了这种哀愁的持续性和深刻性。

2. **颔联“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诗人借宿在昭君故宅,暂时得以与僧侣相伴,享受片刻的宁静,但这只是短暂的,无法真正摆脱“客愁”。这里的“客愁”不仅是指旅行者的愁绪,也包含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忧虑。

3. **颈联“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通过描绘昭君故宅周围环境的凄清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哀愁的氛围。云中的树木摇曳,月下的声音悠长,这些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哀愁相互映照,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统一的美学效果。

4. **尾联“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在巴江停留过,那时的眼泪也如今日般为王昭君的遭遇而流。通过这一联,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人物的情感相连接,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哀思和对自我命运的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沉反思,也融入了个人的哀愁与感伤,形成了一种深邃而内敛的情感表达。

崔涂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