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ò luò yáng gù chéng
过洛阳故城
yǐ sè jìng hú chén míng hái yì zhòng pín |
以色静胡尘 名还异众嫔 |
miǎn láo zhēng zhàn lì wú kuì qǐ luó shēn |
免劳征战力 无愧绮罗身 |
gǔ jìng mái qīng zhǒng hún yīng yuàn huà rén |
骨竟埋青冢 魂应怨画人 |
bù kān féng jiù zhái liáo luò duì jiāng bīn |
不堪逢旧宅 寥落对江滨 |
《过洛阳故城》古诗词释义:
《过洛阳故城》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一首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各句的逐段解释:
1. **以色静胡尘,名还异众嫔**:洛阳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充满了历史的荣光。这里以"色静胡尘"形容洛阳作为国都的魅力能够镇静四方的动荡,"名还异众嫔"则暗示洛阳的名声和地位在众多朝代的后宫(嫔妃)中显得独特、非凡。整体意思是,洛阳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 **免劳征战力,无愧绮罗身**:这两句进一步解释了洛阳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因为它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战争,以和平的方式保持繁荣。"无愧绮罗身"则意味着洛阳的繁华和富丽没有违背它作为都城的本质,其奢华和繁华是正当的、荣耀的。
3. **骨竟埋青冢,魂应怨画人**:这里采用了典故,青冢指成吉思汗之母诃额仑的坟墓,用以比喻历史的遗迹或文化遗址。"骨竟埋青冢"意味着历史的痕迹最终会被埋没,失去光芒。"魂应怨画人"则暗示尽管洛阳曾辉煌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如艺术、建筑等)可能被遗忘或误读,引起对后代理解历史真实面貌的质疑或怨恨。
4. **不堪逢旧宅,寥落对江滨**:最后两句直接描写诗人访古洛阳故城时的感受。"不堪逢旧宅"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现状的失望,可能意味着古代繁华的宫殿、府邸如今显得萧条破败,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变迁。"寥落对江滨"则描绘了故城周围环境的冷清与荒凉,江水静静地流淌,与过去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失落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联想,表达了对洛阳这座古老都城辉煌历史与现状落差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过洛阳故城》古诗词赏析:
崔涂的《过洛阳故城》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沧桑感和深沉情感的诗。通过这首诗,诗人以一种哀婉的笔调,回顾了洛阳古城的往昔辉煌与今日的荒凉,以及对那些曾在此地留下了深刻印记的过往人物的缅怀。
首联"以色静胡尘,名还异众嫔",开篇就给人一种凝重的历史氛围。这里的“色静胡尘”描绘了洛阳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处的静默状态,仿佛它目睹了无数的兴衰更迭,却沉默不语。而“名还异众嫔”则隐喻着古城的独特地位和曾经的繁华,虽已不如往昔,但那份不凡的名声仍然与众不同。
颔联"免劳征战力,无愧绮罗身",诗人在此用比喻的手法,将洛阳城比作无需战斗就能够保障安全与繁荣的存在,又暗示了城中曾经有过无数的绮丽奢华,这些都是洛阳的骄傲与荣光。同时,也暗示了其在某种意义上逃避了战争的破坏,保持了自身的尊严与地位。
颈联“骨竟埋青冢,魂应怨画人”,则是对历史人物的哀悼。青冢,是埋葬逝者的坟墓。这里暗示着古城中那些曾经为它付出、为它辉煌的逝去灵魂,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贡献,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被遗忘。诗人的“怨画人”则表达了对那些未能将历史故事完整、公正地呈现出来的人的不满与遗憾。
尾联“不堪逢旧宅,寥落对江滨”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想象着,如果能够回到曾经繁华的洛阳城,面对的将是孤独与凄凉的江滨,这不仅是对古城现状的感慨,也是对过往辉煌与现今落寞的鲜明对比。整首诗的末尾以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感收尾,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过洛阳故城》通过对古都洛阳的回望,诗人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那段辉煌历史的深切哀思。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座城市的悼念,更是对时间流逝、历史记忆脆弱性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