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ǔ yì èr shǒu ( nǐ chén shí yí )
古意二首(拟陈拾遗)
mǔ dān yāo yàn luàn rén xīn yī guó rú kuáng bù xī jīn |
牡丹妖艳乱人心 一国如狂不惜金 |
hé ruò dōng yuán táo yǔ lǐ guǒ chéng wú yǔ zì chuí yīn |
曷若东园桃与李 果成无语自垂阴 |
《古意二首(拟陈拾遗)》古诗词释义:
王毂所作的《古意二首(拟陈拾遗)》中的第一首诗,我们可以逐句解析其意义:
1."牡丹妖艳乱人心":这句话使用了“牡丹”作为修辞的象征,意在描绘出牡丹花的艳丽夺目,可以比喻出某些事物或行为能够吸引人的眼球,让人着迷。"乱人心"则是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吸引力带来的冲击,让人失去了判断力。
2."一国如狂不惜金":这里将国家民众因牡丹的美丽而表现出的狂热,与不惜金钱的行为联系起来。"一国如狂"形容全国上下为之疯狂,"不惜金"则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这种痴迷状态下对于金钱的不顾一切。这可能在暗示某种社会现象中,人们对于追求眼前短暂的快乐或满足,而不顾长远利益或后果的盲目行为。
3."曷若东园桃与李":这句话转变了话题,从牡丹的迷人转向了对普通、平凡事物的思考。"东园桃与李"意指东园中的桃树与李树,作为与牡丹相对立的象征,强调其平凡和自然。"曷若"在这里意为“何如”或“不如”,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平实、真实事物的向往。
4."果成无语自垂阴":此句在诗的最后,将“桃与李”比喻成有结果的植物,它们虽普通,却能自然地结出果实,给人以实际的收获,而无需言语宣传或刻意表现。"无语"在这里意味着不需要额外的言语或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自垂阴"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强调了果实的自然生长,不需人为干涉。
整首诗通过对比牡丹与桃李,不仅探讨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价值的标准,还隐含了对于真实、自然价值的推崇。表达了对于通过努力自然而然获得收获的认可,反对为追求一时的喧嚣与短暂的快乐而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
《古意二首(拟陈拾遗)》古诗词赏析:
《古意二首(拟陈拾遗)》是唐代诗人王毂创作的一首拟陈拾遗风格的古诗。这首诗借牡丹之艳丽,抒发了诗人对世间浮华的深刻见解,同时表达了对简朴与真实之美的向往。下面对诗句进行赏析:
### 第一章:“牡丹妖艳乱人心, 一国如狂不惜金。”
- **牡丹妖艳**:牡丹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富贵、繁荣的象征,其花朵色泽艳丽,形态丰满,因此用“妖艳”来形容牡丹,不仅突出了其视觉上的美丽,也暗示了它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人心。
- **乱人心**:此句直白地表达了牡丹的美丽让人心生迷乱,人们在面对其华丽时,往往会失去理性,甚至不惜代价。
- **一国如狂不惜金**:通过“一国如狂”强调了这种迷乱行为的普遍性,不论国家上下,人们都因牡丹的美丽而疯狂,不惜花费大量财富,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对物质享乐的追求和对精神价值的忽视。
### 第二章:“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垂阴。”
- **东园桃与李**:这里以桃李象征着自然、平凡而真实的美。桃与李的果实成熟时,既不需要刻意宣传,也不需任何华丽的装饰,它们自然地垂阴,供人享用,表达了诗人对简朴、自然之美的赞赏。
- **果成无语**:果实的成熟并不需要言说,它们的美丽和价值自然展现,不需要过多的修饰或宣传。
- **自垂阴**:果实自然地垂下阴影,不仅体现了其成熟的状态,也暗示了它们的存在方式——宁静、低调而真实。这与第一句中牡丹的“妖艳”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诗人对简朴、真实之美的偏爱。
### 总结
《古意二首(拟陈拾遗)》通过对比牡丹与桃李,表达了对奢华、浮华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人以牡丹的“妖艳”与“乱人心”对比桃李的“无语”与“自垂阴”,寓言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唐代文学中对人性、社会的深入探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