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cán huā ( yī zuò yú yè shī )

残花(一作于邺诗)

作者:韦庄 
hé yòng xīn qín lǐ fó míng     wǒ cóng wú dé dào zhēn tíng
何用辛勤礼佛名   我从无得到真庭
xín sī liù zǔ chuán xīn yìn     kě shì cóng lái dú cáng jīng
寻思六祖传心印   可是从来读藏经

《残花(一作于邺诗)》古诗词释义:

韦庄的《残花》(一作于邺诗)是唐代文学作品,充满哲理与禅思,让我们逐句解析其含义:

1."何用辛勤礼佛名, 我从无得到真庭" - 这两句开篇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努力地礼佛、追求名声?因为作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或真理。这里的"真庭"可能代表内心的真实和平静,或者是真正的真理与智慧。通过这样的设问,韦庄暗示了一种对于传统信仰和外在追求的怀疑,引导读者思考是否应将重心放在内心的平静与自我探寻上。

2."寻思六祖传心印, 可是从来读藏经" - 接下来,作者提及了佛教中的六祖慧能,他是禅宗南宗的开山祖师,以直接传心印而闻名。心印在这里可能象征着直觉的、内省的智慧,而非文字的教条。作者反问,是否仅仅通过阅读佛教的经典(藏经)就能达到心灵的觉醒和智慧?这暗示了仅仅依靠外在的知识和教条,可能无法真正领悟到心印所代表的深层智慧,强调了内在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提出问题和反问,探讨了宗教信仰、追求与内心平静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与体验之间的对比。韦庄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引领读者反思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在世界的探索。

《残花(一作于邺诗)》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这首《残花》诗,以“残花”为题,隐喻着对人生、修行和知识的深刻思考,虽然标题看似简短,但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与深意。诗人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传统宗教、哲学与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距离的反思。

首句“何用辛勤礼佛名”直指传统宗教的外在形式与修行过程,似乎在质疑过度形式化的宗教实践是否真的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或智慧的提升。这里“礼佛名”暗含着对宗教仪式和外在形象的挑战,诗人可能在反思:过度追求宗教仪式上的名声、威望或外在形式的虔诚,是否真的能触及灵魂深处,达到真正的内在平静与觉醒。

第二句“我从无得到真庭”延续了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指出通过外在形式获得的“真庭”(可能指的是精神的归宿或内心的平静),并非真正的自我发现或智慧的根源。这里的“真庭”可能象征着内心的宁静、真正的自我认识或与宇宙真理的连接。诗人强调,真正的发现与获得不应依赖于外部的教条或仪式,而应来自于自我探索与内心深处的觉醒。

第三句“寻思六祖传心印”提到了禅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惠能,六祖的“心印”代表了直接传授内心智慧和真理,而非依赖文字和典籍。此处引用六祖的故事,可能是为了强调内心的直接体验和智慧的直接传承,而不是文字或经典知识的累积。通过“寻思”二字,诗人表达了深入思考和内在探索的重要性,即通过自己的心灵探索来获得智慧,而非仅仅通过外部的教条或知识获取。

最后一句“可是从来读藏经”是对前文的补充与对比,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反问或挑战。读经书、研习经典知识是许多传统宗教和哲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诗人通过这句话暗示,仅仅依赖于文字和知识的累积,可能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觉醒或智慧的获得。这里或许在强调,真正的智慧和内心的平静,需要通过实际的生活体验、内心反思和直接的内在探索来获得。

综上所述,韦庄的《残花》诗通过对宗教、哲学与内心的探索,提出了对形式主义、依赖于外在知识与经典学习的质疑,强调了自我探索、内心觉醒与直接体验的重要性。这首诗充满了对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人心灵成长路径的探索。

韦庄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