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ò yáng zhōu
过扬州
cǎo yī hé lì bìn rú shuāng zì shuō jiā biān chǔ shuǐ yáng |
草衣荷笠鬓如霜 自说家编楚水阳 |
mǎn àn qiū fēng chuī zhǐ jú rào bēi yān yǔ zhǒng gū jiǎng |
满岸秋风吹枳橘 绕陂烟雨种菰蒋 |
lú dāo yè kuài hóng lín nì shuǐ zèng cháo zhēng zǐ yù xiāng |
芦刀夜鲙红鳞腻 水甑朝蒸紫芋香 |
céng xiàng wǔ hú qī fàn lǐ ěr lái kōng kuò jiǔ xiāng wàng |
曾向五湖期范蠡 尔来空阔久相忘 |
《过扬州》古诗词释义:
韦庄的《过扬州》一诗,通过一个过客对扬州的见闻,反映了扬州的风俗人情与自然景色,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感慨。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草衣荷笠鬓如霜, 自说家编楚水阳,**
- “草衣荷笠鬓如霜”描述了过客穿着朴素,身穿草衣,头戴荷笠,鬓发如霜,展现出他朴实的农夫形象。过客自己介绍道:“我是来自楚水之阳的人家。”说明他的家乡在靠近楚水的地方,这里的“楚水”可能泛指南方某条河流。
-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过客的外貌与出身,也暗示了扬州地区人们生活的简朴与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2. **满岸秋风吹枳橘, 绕陂烟雨种菰蒋,**
- “满岸秋风吹枳橘”描绘了秋风中的扬州岸畔,满眼是成熟的枳橘,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香气。这反映了扬州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丰收的景象。
- “绕陂烟雨种菰蒋”则描绘了湖边的景色,烟雨朦胧中,可以看到菰和蒋的种植。菰是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制作竹编或食用;蒋可能是另一种本地植物。这里展现了扬州水乡的湿地特色与农业活动。
3. **芦刀夜鲙红鳞腻, 水甑朝蒸紫芋香,**
- “芦刀夜鲙红鳞腻”描述了夜晚渔民在芦苇中使用芦刀捕捞肥美的鱼,鱼肉细腻,象征着扬州丰富的渔业资源与人们生活的富足。
- “水甑朝蒸紫芋香”则描绘了清晨时分,人们用甑子蒸煮紫芋,香气扑鼻。紫芋是一种在扬州及其周边地区常见的农作物,其香味象征着生活的温馨与乡野的纯朴。
4. **曾向五湖期范蠡, 尔来空阔久相忘,**
- “曾向五湖期范蠡”提到曾经向往像范蠡那样去周游五湖四海,寻找逍遥生活,这里借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范蠡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商人,曾与西施一起辅佐越王勾践,并在功成之后功成身退,周游五湖。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 “尔来空阔久相忘”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向往变得遥远,与现实相去甚远,甚至已经忘记了。这反映出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失落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扬州的自然风光、农事活动、渔猎生活以及历史人物的典故,展现了扬州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过扬州》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过扬州》是一首描写旅人经过扬州时所见所感的诗作。在这首诗中,韦庄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动画面,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既展示了扬州的地理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人物的追思,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情感。
1. **草衣荷笠鬓如霜**:开篇即以旅人的形象引入,"草衣荷笠"描绘了行者的简朴装扮,"鬓如霜"则通过形容鬓发白如霜花,渲染了时间的流逝与旅人的沧桑感。这句话简洁有力,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2. **自说家编楚水阳**:诗人通过旅人的自述,引出了扬州与楚水的关系,透露出扬州的地域特色,同时"自说"二字也展现了人物的朴素与真实感。
3. **满岸秋风吹枳橘,绕陂烟雨种菰蒋**: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扬州秋日的美丽风光。"满岸"、"绕陂"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象,"秋风"、"烟雨"则增添了季节的氛围,"枳橘"、"菰蒋"是当地特有的植物,展现了地方特色。
4. **芦刀夜鲙红鳞腻,水甑朝蒸紫芋香**:这两句描写的是扬州的饮食文化,"芦刀夜鲙"展现了夜晚捕鱼、烹饪的场景,"红鳞腻"形容鱼肉的鲜美,"水甑朝蒸紫芋香"则描绘了早晨蒸煮紫芋,香气四溢的情景。这些描述不仅体现了扬州的生活气息,也通过美食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5. **曾向五湖期范蠡,尔来空阔久相忘**: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范蠡的追忆。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后因功隐退,泛舟五湖,体现了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韦庄借由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往英雄人物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社会的某种疏离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象和人文元素的融合,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扬州图景,也蕴含了诗人对历史、自然、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韦庄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递了深沉的情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