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ǚ cì yǒng xī jiàn ér tóng yǐ zhú qiāng zhǐ qí xì wèi zhèn liè … yú yīn gǎn zhī
旅次甬西见儿童以竹枪纸旗戏为阵列…余因感之
yù shàng suí dī jǔ bù chí gé yún fēng suì jiào fēi shí |
欲上隋堤举步迟 隔云烽燧叫非时 |
cái wén pò lǔ jiāng xiū mǎ yòu dào zhēng liáo zài chū shī |
才闻破虏将休马 又道征辽再出师 |
cháo jiàn xī lái wèi guò kè mù kàn dōng qù zuò fú shī |
朝见西来为过客 暮看东去作浮尸 |
lǜ yáng qiān lǐ wú fēi niǎo rì luò kōng tóu jiù diàn jī |
绿杨千里无飞鸟 日落空投旧店基 |
《旅次甬西见儿童以竹枪纸旗戏为阵列…余因感之》古诗词释义:
韦庄的这首《旅次甬西见儿童以竹枪纸旗戏为阵列…余因感之》描绘了一个旅人在前往甬西的路上,偶遇儿童以竹枪和纸旗玩耍,游戏成军阵的情景,诗人因之而生发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充满了对时代变迁和战争无情的感叹。下面,我将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欲上隋堤举步迟, 隔云烽燧叫非时,
- 意思是:诗人想走上隋朝的堤坝,举步却感到迟缓,因为看到远处云雾中的烽火信号(烽燧),却并非在适当的时机。这里隐含了对过去时代的怀念,以及对现实与记忆中美好时光的对比。
隔云烽燧叫非时,
- 一句单独说明看到云雾中的烽火信号,并非在恰当的时机。烽火作为战争或紧急情况的信号,在和平时期本不应该被轻易点燃。
才闻破虏将休马,
- 意思是:刚刚听说胜利的将领将休息自己的战马。这是对战争的暂时停止的描述,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的消耗。
又道征辽再出师,
- 又紧接着听说再次出兵征伐辽地。这里表达了战争的连绵不断,即使一时休兵,又会再次开战,强调了战争的频繁和残酷。
朝见西来为过客,
- 早晨看到西边来的旅人,只是过客而已。诗人在这里暗示了自己的身份,似乎也在旅行之中,表达了对旅途的感慨。
暮看东去作浮尸,
- 暮色中看着东去的船只,像是无根的浮尸。这句诗描绘了死亡的意象,暗指战争中的牺牲者,和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的深刻思考。
绿杨千里无飞鸟,
- 在千里长的绿杨树下,没有飞翔的鸟儿。鸟儿的消失象征了生态的破坏或是和平的消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然的思念。
日落空投旧店基,
- 太阳落下时,投向废弃旅店遗址。这句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痕迹和对过去记忆的追寻。
整首诗通过儿童游戏的场景引发对战争、旅行、时间流逝、生命脆弱等多重主题的思考,展现了一位旅人内心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以及对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慨。
《旅次甬西见儿童以竹枪纸旗戏为阵列…余因感之》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旅次甬西见儿童以竹枪纸旗戏为阵列…余因感之》通过对旅途中所见的一幅儿童游戏场景的描绘,寓含了深沉的历史反思和对战争的感慨。诗中的每句话都充满了强烈的对比和情感的深度,让我们来一一赏析:
1. **欲上隋堤举步迟, 隔云烽燧叫非时**:“隋堤”指的是隋朝建造的运河大堤,此处借指历史的长河。诗的开头通过“欲上隋堤举步迟”描绘出诗人在旅途中内心的沉重与犹豫,仿佛在历史的长河前,脚步变得沉重而迟缓。而“隔云烽燧叫非时”则是指远处的烽烟在不恰当的时候响起,暗示了战争的不期而至,不只在诗中描绘的儿童游戏中,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处不在。
2. **才闻破虏将休马, 又道征辽再出师**:“破虏将休马”意味着战争的暂时结束,士兵们得以休息,而“又道征辽再出师”则预示着战争的重燃。这两句通过转折的句式,表达了战争的反复和无常,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3. **朝见西来为过客, 暮看东去作浮尸**:“过客”和“浮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早上见到的过客可能带着希望和目标,但到了晚上,他们也许已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无名无姓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句话既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控诉,也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反思。
4. **绿杨千里无飞鸟, 日落空投旧店基**:这两句通过“绿杨千里”和“无飞鸟”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一幅宁静却充满压抑的场景,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流逝。随着日落,诗人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旅店前,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同时隐含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综上所述,韦庄的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战争的感慨,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和平的向往。每一句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情感的深沉,使读者在欣赏诗的文学美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深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