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ǐ shì xiǎo chí tíng shí èr yùn ( shí zài wù zhōu jì jū zuò )
李氏小池亭十二韵(时在婺州寄居作)
fēng yǔ xiāo xiāo yù mù qiū dú xié gū jiàn sāi yuán yóu |
风雨萧萧欲暮秋 独携孤剑塞垣游 |
rú jīn lǔ qí fāng nán mù mò guò yīn guān dì yī zhōu |
如今虏骑方南牧 莫过阴关第一州 |
《李氏小池亭十二韵(时在婺州寄居作)》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韦庄的七言古体诗,通过描绘风雨中的黄昏景象以及个人的游历,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边防安全的关切。下面逐段解释:
1. **风雨萧萧欲暮秋,** - 描述了风雨交加的黄昏时刻,秋天的景色给人一种肃杀和沉寂的感觉。这句话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悲凉的氛围。
2. **独携孤剑塞垣游,** - 这句话描绘了诗人独自携带长剑,在边塞地区游历的情景。这里的“孤剑”不仅指实际携带的武器,也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壮志未酬的心情。
3. **如今虏骑方南牧,** - 这句话揭示了当时北方的军事局势,暗示着敌人正向南方(可能是指中原地区)进犯。这里的“虏骑”指的是敌军骑兵,显示了作者对边疆安全的担忧。
4. **莫过阴关第一州** -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边防安全的担忧和建议。意思是不要轻易越过阴关,前往第一州,强调了边关的重要性以及在局势动荡时期,加强对边防的保护和警戒的必要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的游历和对时局的观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边防安全的关注,以及在动荡时局中的一种忧虑和呼吁。
《李氏小池亭十二韵(时在婺州寄居作)》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李氏小池亭十二韵》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作于作者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寄居之时,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思以及对历史、自然、人文的深切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部分赏析:
### 风雨萧萧欲暮秋
- **意境与情感**:首句通过“风雨萧萧”描绘了秋日傍晚风雨交加的凄冷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这里的“欲暮秋”不仅指自然的黄昏,也可能暗喻作者内心的落寞和时局的不祥之感。
- **艺术手法**:通过“风雨”与“暮秋”的结合,作者运用了自然景物来隐喻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以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与忧虑。
### 独携孤剑塞垣游
- **形象塑造**:这一句以“独携孤剑”来描绘作者的游历形象,既体现了个人的独立、坚韧,也暗示了作者在动荡时局中的孤独与决心。
- **主题关联**:这里的“孤剑”不仅象征着个人的力量与勇气,也寓意着对抗外敌、守护家园的决心,与后文“虏骑”和“阴关”紧密关联,展现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 如今虏骑方南牧,莫过阴关第一州
- **社会背景**:这一部分直接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即北方的“虏骑”正在南侵,婺州作为南方的“第一州”,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 **情感与立场**:通过“虏骑”和“阴关”的描述,作者不仅表达了对边疆安全的担忧,也显现了其站在国家与民族立场上,希望保护家乡与民众安宁的决心。
### 总结
韦庄的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个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对社会时局的直接揭示,展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以及个人面对时局动荡时的坚强意志与责任感。诗歌的情感饱满,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首兼具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