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āng jiāng zuò
章江作
huáng téng shān xià zhù guī chéng yī yè hào yuán diào lǚ qíng |
黄藤山下驻归程 一夜号猿吊旅情 |
rù ěr biàn néng shēng bǎi hèn duàn cháng hé bì dài sān shēng |
入耳便能生百恨 断肠何必待三声 |
chuān yún sù chù rén nán jiàn wàng yuè tí shí tù zhèng míng |
穿云宿处人难见 望月啼时兔正明 |
hǎo xiào wǔ líng nián shào kè zhuàng xīn wú shì yě zhān yīng |
好笑五陵年少客 壮心无事也沾缨 |
《章江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章江作》是韦庄的代表作,描绘了作者在江边旅行时所感受到的孤独、哀愁和对人生的反思。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黄藤山下驻归程, 一夜号猿吊旅情,**
- **黄藤山下驻归程**:在黄藤山下的地方停留,等待归程的到来。这里的“黄藤山”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地点,隐喻作者在旅途中的一段停留。
- **一夜号猿吊旅情**:整夜的猿猴哀嚎,触动了旅人的思乡之情。其中“猿”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哀愁和离别,这里通过猿的哀鸣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
2. **入耳便能生百恨, 断肠何必待三声,**
- **入耳便能生百恨**:无论是听到什么声音,都能引发无数的怨恨或痛苦。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理感受,表明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
- **断肠何必待三声**:断肠的悲痛并不一定需要经历三次哀号。这里借以表达悲痛或绝望感的强烈,以及在特定情境下,这些情感的难以抑制。
3. **穿云宿处人难见, 望月啼时兔正明,**
- **穿云宿处人难见**:在穿过云层的某个地方,与人难以相见。这象征着孤独和被世界隔离的感伤,也可能是对人间情谊的隐喻。
- **望月啼时兔正明**:在月光下望着月亮啼哭时,月兔(古代传说中月中的兔子)正明亮着。这一景象既增加了孤独的氛围,也引发了一种超自然的联想,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哀愁和对自然界的共情。
4. **好笑五陵年少客, 壮心无事也沾缨,**
- **好笑五陵年少客**:意思是看着那些五陵(汉代贵族的墓地,这里借指富有的年轻人)里的年轻人客居在外,不禁好笑。这里的“好笑”并不完全出于愉快,可能更多的是对人生无奈和虚无的感慨。
- **壮心无事也沾缨**:即使有壮志雄心,无事时也难以避免悲哀或泪水。这句话反映了人生的复杂性,即使有宏大的理想和抱负,也无法完全避免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整首诗以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感为主线,通过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交织,描绘了一幅孤独、哀愁、反思人生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人生苦短、孤独与哀愁的深刻体悟。
《章江作》古诗词赏析:
《章江作》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庄的一首五言律诗,其通过描绘章江两岸的自然景色和旅人的心理感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壮志未酬、年华流逝的感慨。全诗构思巧妙,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黄藤山下,诗人停下了归途,耳边回荡着猿猴的哀号,这种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旅人的孤独和悲哀,让诗人的思绪难以平静。这里的“吊旅情”一词,用字精妙,不仅描绘出猿声的凄厉,也暗含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颔联“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则进一步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诗人听来,无论是猿啼还是风声,都触动了心底的哀愁,激发了各种情感的涟漪。这里的“百恨”并不仅仅是对旅途之苦的描述,更象征着人生百态,包括对世事的无奈、对命运的抗争、对过去的怀念等复杂情绪。而“断肠何必待三声”则是一种超脱,意味着诗人对于人生的痛苦与挫折,已经不再依赖外界的具体事件来触发,而是内化为一种常态,使得情感更加深沉而复杂。
颈联“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则转向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这里通过“穿云”和“望月”两幅画面,一方面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另一方面则以月光下的兔子衬托出一种孤独感的鲜明对比。月光下的兔子似乎与诗人形成了心灵的呼应,既映照出诗人的孤独,又给予了一丝温暖和希望。这种景象的描写,不仅丰富了诗的意境,也深化了诗人的内在情感。
尾联“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以一种幽默而略带讽刺的口吻,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感慨。五陵年少,意指那些游历四方、志向远大的年轻人,而诗人却在这里以“好笑”二字,反讽那些表面光鲜、内心却可能空虚无实的“壮心”。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既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也对那些空有壮志、却未能真正实现的年少客们发出了一种深沉的思考。
综上所述,《章江作》不仅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幅充满情感和哲思的画面,更通过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思考和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这不仅让读者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深度,也引发了对于人生、命运、理想等普遍主题的共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