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 lú xiàn zuò
桐庐县作
qiān zhòng yān shù wàn zhòng bō yīn biàn hé fáng diào mì luó |
千重烟树万重波 因便何妨吊汨罗 |
chǔ dì bù zhī qín dì luàn nán rén kōng guài běi rén duō |
楚地不知秦地乱 南人空怪北人多 |
chén xīn wèi kěn jiào qiān dǐng tiān dào hái yīng yù zhǐ gē |
臣心未肯教迁鼎 天道还应欲止戈 |
pǐ qù tài lái zhōng kě dài yè hán xiū chàng fàn niú gē |
否去泰来终可待 夜寒休唱饭牛歌 |
《桐庐县作》古诗词释义:
韦庄的《桐庐县作》是一首深具情感和哲理的诗,诗句蕴含了对历史、政治、自然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我们依次解释每句的含义:
1. **千重烟树万重波, 因便何妨吊汨罗。** 这两句描绘了桐庐县美丽的自然景象,层层叠叠的烟树映衬着波涛万顷的水面。诗人由此想到借凭吊汨罗江的屈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借景抒情,以自然的辽阔表达人类情感的宏大和时间的深邃。
2. **楚地不知秦地乱, 南人空怪北人多。**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楚地与秦地的历史背景,表达了对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无奈和感慨。楚地和秦地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和时期,诗人用"不知"和"空怪"的对比,反映出南北地区对政治变动的不同反应和理解,也隐含了对时代变迁和地域文化差异的思考。
3. **臣心未肯教迁鼎, 天道还应欲止戈。**"臣心未肯教迁鼎"出自《左传》,原指大臣的忠心不许君主更改国家的政治决策,这里用以象征对政治变革的抵制,表现了诗人的坚持与忠诚。"天道还应欲止戈"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态,认为天道自有其阻止战争、寻求和平的意愿。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循环与天人和谐的哲学思考。
4. **否去泰来终可待, 夜寒休唱饭牛歌。**"否去泰来"是《周易》中的卦名,意指坏运气过去,好运气就会到来,隐喻事物总会有转折和变化。"夜寒休唱饭牛歌",出自《诗经》,原本是描述农夫晚上赶牛归栏时唱的歌。在这里,诗人劝慰自己,即使在寒冷的夜晚,也不应沉浸于忧伤中,而应期待转机的到来,保持乐观和希望。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面对困境时不放弃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以及对个人情感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展现了韦庄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洞察力。
《桐庐县作》古诗词赏析:
韦庄的《桐庐县作》是一首深具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的每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这首诗借古喻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现实情境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时代变迁以及个人理想的深切思考。
1. **首联“千重烟树万重波, 因便何妨吊汨罗”**,开篇便以广阔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运用“千重”“万重”等词汇,展现了桐庐县自然环境的壮丽与复杂。吊汨罗,借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思,暗示了对古代英雄、对屈原这样的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尊敬,也预示了全诗对于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2. **颔联“楚地不知秦地乱, 南人空怪北人多”**,通过“楚地”与“秦地”的对比,隐喻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不同群体之间矛盾与误解的洞察。这一联暗含着对时代变迁下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思考。
3. **颈联“臣心未肯教迁鼎, 天道还应欲止戈”**,表达了对于历史变革中坚持与妥协的思考。迁鼎比喻改变国家统治核心,天道欲止戈意味着对战争和暴力的反感。这两句既是对历史中权力更替的反思,也是对和平与稳定价值的强调。
4. **尾联“否去泰来终可待, 夜寒休唱饭牛歌”**,以历史的循环和更替为背景,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否去泰来”是《周易》中的哲学概念,意味着从逆境中走向顺境。同时,休唱饭牛歌,即不再吟唱关于辛劳与困苦的歌谣,表达了对新希望与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苦难的深刻同情与对人类苦难的普遍关怀。
总的来说,《桐庐县作》不仅是一首咏怀古迹、感慨时事的诗,更是一首深思历史、洞悉现实、憧憬未来的哲理诗。韦庄通过这首诗,展现了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和平、和谐、希望的强烈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