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ù sāi
入塞
lǒng dǐ bēi jiā yǐn lǒng tóu míng běi fēng |
陇底悲笳引 陇头鸣北风 |
yī lún shuāng yuè luò wàn lǐ sāi tiān kōng |
一轮霜月落 万里塞天空 |
shù zú lèi yīng jǐn hú ér kū wèi zhōng |
戍卒泪应尽 胡儿哭未终 |
zhēng jiào bān dìng yuǎn bù niàn yù guān zhōng |
争教班定远 不念玉关中 |
《入塞》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入塞》由唐代诗人王贞白所作,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和战场的激烈氛围,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战争的残酷与英勇。下面我将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首联**:“陇底悲笳引,陇头鸣北风,”
首联用“陇底悲笳引”描绘出边塞的凄凉景象,笳声是古代边疆地区用于传递消息或表达情感的乐器声,这里的“悲笳”暗含了将士们对远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紧接着的“陇头鸣北风”则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和冷酷,北风呼啸,无形中为战场的紧张气氛铺垫了背景。
**颔联**:“一轮霜月落,万里塞天空,”
颔联转向自然景象的描写,一轮寒霜月悬于空中,照亮了万里的边塞大地。这景象既美丽又孤独,同时为下文的战争场面埋下了基调。月光下,边塞显得格外空旷而寂静,给人一种深邃而冷峻的美感。
**颈联**:“戍卒泪应尽,胡儿哭未终,”
颈联聚焦于战争的残酷。在这里,边塞的将士们(戍卒)在长期的战争中流尽了眼泪,表达了他们对生死的无奈和对战争的厌倦。与之相对的是,胡儿(可能指敌军或边境地区的民族)的哭声却似乎永远没有止息,暗示了战争的无休无止和残酷。
**尾联**:“争教班定远,不念玉关中?”
尾联通过向班超(汉代名将,因抵御外敌、立下赫赫战功而被称作“班定远”)发问,表达了对战争英雄的怀念和对他们牺牲的感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英雄们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思念,尤其是那些长眠于遥远的玉门关(古代边疆重要关隘)中的英雄。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战争场景,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和平的渴望。
《入塞》古诗词赏析:
王贞白的《入塞》诗描绘了一幅战地的凄凉景象,通过对边塞自然景色和边防将士生活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残酷和士兵痛苦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展现了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陇底悲笳引,陇头鸣北风**:首句“陇底悲笳引”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凄凉氛围,笳声的悲鸣,与地势相连的低洼之处,勾勒出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气氛。紧随其后的“陇头鸣北风”则将自然界的凄厉之声融入这一场景,北风的呼啸,加强了环境的荒凉感。
2. **一轮霜月落,万里塞天空**: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写月光下的霜雪和辽阔的边塞天空,营造出一种广阔而寒冷的景象。霜月落,暗示时间的静谧和边塞的寂静,而“万里塞天空”则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边塞的辽远与广阔,同时反映了战争的绵延与边疆的无尽。
3. **戍卒泪应尽,胡儿哭未终**:这两句直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士兵们的眼泪或许早已流干,而敌人的哀号却仍未停息。这一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对人类生命的摧残。
4. **争教班定远,不念玉关中**:最后一句以班超和班定远(实际上是班超)的典故作结,表达了对英勇将领的敬仰。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名将,曾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投笔从戎”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人。将这一典故与边塞生活联系起来,诗人暗含着对在艰苦环境中仍能英勇杀敌、忠诚报国的战士们的赞美与敬意。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的艰苦,也表达了对英雄主义的颂扬和对和平的渴望。王贞白的《入塞》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和自然的双重破坏,同时传递出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