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èi
魏
suī yǐ guān zhāng dí wàn fū qǐ shèng ēn xìn zuò liáng tú |
虽倚关张敌万夫 岂胜恩信作良图 |
néng jūn hàn zuò sān fēn yè bù fù jīng zhōu liù chǐ gū |
能均汉祚三分业 不负荆州六尺孤 |
lǜ shuǐ yǒu yú xián yǐ dé qīng sāng rú gài ruì xiān fú |
绿水有鱼贤已得 青桑如盖瑞先符 |
jūn wáng xìng shì zhōng shān hòu jiàn guó rú hé hào shǔ dōu |
君王幸是中山后 建国如何号蜀都 |
《魏》古诗词释义:
徐夤的这首《魏》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赞誉。让我们逐句解析诗的含义:
1. **虽倚关张敌万夫, 岂胜恩信作良图**:这句话在赞扬蜀汉政权的领袖刘备,他的身边拥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勇将,足以匹敌万夫不当之勇。然而,作者更强调的是,刘备的真正力量在于他的“恩信”,即他的仁慈、信义与良好的治国策略。这里对比了武力与仁德的力量。
2. **能均汉祚三分业, 不负荆州六尺孤**:这句话继续赞美刘备,称他能够“均汉祚”,即分担汉朝的命运,意味着他承担了复兴汉朝的重任。同时,也赞誉刘备没有辜负其子刘禅(“六尺孤”指的是年幼的刘禅,象征着刘备对幼子的责任与保护)。
3. **绿水有鱼贤已得, 青桑如盖瑞先符**:这里的比喻比较抽象,但可能指的是蜀汉政权像绿水中有鱼的生态环境一样,得人心、善治理。同时也暗示蜀汉政权有如青桑树的茂盛与成长,预示着未来繁荣昌盛的景象。
4. **君王幸是中山后, 建国如何号蜀都**:这句话通过历史身份的追溯,表达了刘备作为中山国后裔的自豪感。同时,对刘备以蜀地作为国都的决策表示认可,意味着蜀汉政权在刘备的领导下,不仅得到了实际的发展,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认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刘备及其蜀汉政权的赞美,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也蕴含了对仁政、德治的肯定和向往。
《魏》古诗词赏析:
徐夤的这首《魏》诗,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暗喻的手法,评价历史人物,尽管标题为“魏”,但似乎暗中指向的是蜀汉的建立者刘备。通过这首诗,诗人对刘备的功绩与特质进行了多维度的赞赏与解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1. **倚仗才能与策略**:“虽倚关张敌万夫”,诗中提到的“关”指关羽,“张”指张飞,这是历史上著名的蜀汉猛将。诗句在此表示刘备能够依靠这些勇将的力量,对抗强大的敌人。这不仅展示了刘备的知人善任,也暗示了他军事策略的成功。
2. **德行与信念**:“岂胜恩信作良图”,“恩”指刘备的宽厚与仁慈,“信”指他的诚信。此句赞扬刘备以恩信为基石,制定战略,显示出他在治理与决策方面的深思熟虑与道德修养。
3. **成就与责任**:“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孤”,这里“汉祚”指延续汉朝的统治,“三分业”暗示刘备参与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尤其是对蜀汉的开创贡献巨大。“六尺孤”是指刘备收养的子嗣刘备禅(即刘备的儿子),强调了刘备对继承人的责任与重视。
4. **自然与环境的象征**:“绿水有鱼贤已得,青桑如盖瑞先符”,绿水象征着清澈与生机,鱼在水中游,寓意贤才的获得和治理国家的有道。青桑如盖则可能象征着繁荣与丰饶,瑞先符意味着好运与祥瑞的先兆。这些意象共同表达了刘备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成功与祥和。
5. **血统与合法性**:“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国如何号蜀都”,中山后在这里可能是指刘备的母亲中山靖王刘胜,强调刘备的正统血统。对于“建国如何号蜀都”,则是对刘备建立蜀汉,并将其命名为蜀都的认可与赞赏。
综上所述,徐夤的《魏》诗通过对刘备的功绩、品质、成就以及象征意义的描绘,展现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诗中不仅赞扬了刘备的军事、政治才能,也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