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ú
吴
fá zuì shū xūn lìng bù cháng zhēng jiào wèi dì yǔ wèi wáng |
伐罪书勋令不常 争教为帝与为王 |
shí nián xiǎo yuàn zhū huán shào yī xí shēn chóu yuàn kǒng zhāng |
十年小怨诛桓邵 一檄深雠怨孔璋 |
zài jǐng zhé lóng rú qū fú shí cáo jiāo mǎ hū téng xiāng |
在井蛰龙如屈伏 食槽骄马忽腾骧 |
jiān xióng shì guò fèn míng jiàn yīng shí kōng huái xǔ zi jiāng |
奸雄事过分明见 英识空怀许子将 |
《吴》古诗词释义:
徐夤的《吴》是通过一组对比与象征手法,对历史上吴国的历史与人物进行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和评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1. **伐罪书勋令不常,争教为帝与为王,十年小怨诛桓邵,一檄深雠怨孔璋**:这句话以“伐罪书勋令不常”开始,暗含了吴国历史上正直与邪恶之间的斗争与平衡。接下来的“争教为帝与为王”表达了对权力和地位的争夺,无论在历史上是何角色,最终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权力。其中,“十年小怨诛桓邵”和“一檄深雠怨孔璋”分别指出了历史上吴国的两次重要事件,一次是针对小怨对桓邵的惩罚,另一次可能是对孔璋的深仇大恨,这里的“一檄”或指一封信,暗示了权力斗争的微妙和影响深远。
2. **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描述了历史上吴国像困在井底的巨龙一般,处于屈服或压抑的状态,但一旦时机成熟,就像饲养在槽边的骄傲马匹突然腾空而起,展现了潜在的力量和爆发力。这反映了吴国在历史上曾处于相对弱势,但也有着崛起的可能性。
3. **奸雄事过分明见,英识空怀许子将**:这里的“奸雄事过分明见”指的是历史上的奸诈和雄才大略的人物,在时间的洗礼下,他们的事迹和影响力更加清晰可见。然而,“英识空怀许子将”则表达了对许子将这一人物的惋惜。许子将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一位智谋深沉的人物,但“空怀”二字暗示了他未能得到应有的历史地位或影响,表达了对历史公正性的质疑和对有识之士命运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吴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反映了权力、斗争、机遇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历史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塑造作用。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历史公正性和个体影响力的反思。
《吴》古诗词赏析:
徐夤的这首诗《吴》是对古代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深刻反思与评价,尤其着重于吴国的历史转折点与人物决策的分析。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1. 首联:“伐罪书勋令不常, 争教为帝与为王”
这句诗开篇就提出了对吴国历史功过是非的探讨,指出“伐罪”与“书勋”的两面性并不总是稳定不变的。这里的“伐罪”指的是军事行动的正义性,而“书勋”则代表了功绩的记载与肯定。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即是否应该为达到最高权力(帝王或王权)而付出这样的代价,引出了对权力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 2. 颔联:“十年小怨诛桓邵, 一檄深雠怨孔璋”
这两句描绘了吴国历史中两个具体的事件。首先提到的是“十年小怨诛桓邵”,这可能指的是桓邵与吴国之间的小规模纠纷最终被放大并导致了桓邵的被杀。接着,“一檄深雠怨孔璋”则可能是指孔璋的言行或行为引发了更深层次的仇怨。这两句通过对比十年与一檄的时间长度,凸显了事件的严重性与影响力,反映了历史中个人决策对后续事件的巨大影响。
### 3. 颈联:“在井蛰龙如屈伏, 食槽骄马忽腾骧”
这联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前一句将“蛰龙”比喻为被埋没或压抑的潜在力量,后一句则以“骄马”比喻突然展现出力量与雄心的个体。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历史中的个体或力量在特定情境下能从默默无闻或被压制的状态中爆发出来,展现出非凡的力量与行动。
### 4. 尾联:“奸雄事过分明见, 英识空怀许子将”
最后一联揭示了主题的核心。作者指出,历史中的奸诈之徒和英明识见的缺失,往往导致了事件的过失与悲剧。许子将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智者,他的英明识见却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或应用。这联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决策影响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智慧未能被有效利用的遗憾。
综上所述,徐夤的《吴》诗通过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分析,探讨了权力、道德、决策、历史影响与个人智慧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出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