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èr shǒu
宋二首
sān shì shēn móu qǐ dì jī kě lián shuāng fù yǔ gū ér |
三世深谋启帝基 可怜孀妇与孤儿 |
zuì guī chéng jì huáng tiān hèn gē fàn míng jūn wàn gǔ bēi |
罪归成济皇天恨 戈犯明君万古悲 |
bā shǔ xuē píng qīng shì zhǐ gōu wú tūn què měi rú yí |
巴蜀削平轻似纸 勾吴吞却美如饴 |
shuí zhī gāo bí néng zhī shù jìng xiàng zhōng yuán bǒ zhàn qí |
谁知高鼻能知数 竞向中原簸战旗 |
《宋二首》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徐夤的《宋二首》。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历史的视角,对宋朝开国初期的事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评价。以下是对这首诗各句的逐段解释:
1. **三世深谋启帝基,可怜孀妇与孤儿**:这句诗提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三世祖父、父亲以及自己都经过深谋远虑,为建立帝业奠定了基础。同时,强调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成事的辉煌,也伴随着哀痛的牺牲,比如家族中的孀妇(寡妇)和孤儿(失去父母的孩子)。
2. **罪归成济皇天恨,戈犯明君万古悲**:这里通过比喻和直陈的方式,指出宋朝在开国过程中,涉及到的冲突与牺牲,使得上天(皇天,古代对天地的尊称)也感到愤恨。同时,战争和武力征服所犯下的罪行,使得明君(指开国皇帝)也遭受了万古的悲痛。
3. **巴蜀削平轻似纸,勾吴吞却美如饴**: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了宋朝对巴蜀和勾吴(古代国名)的征服。将巴蜀的平定比作“轻似纸”,意味着这一过程相对轻松,而将勾吴的征服比作“美如饴”,强调了征服过程中的满足感和成果的甜美,暗示了战争带来的快感与对土地的渴望。
4. **谁知高鼻能知数,竞向中原簸战旗**:最后两句诗揭示了一个讽刺性的主题。这里的“高鼻”借指胡人,与宋朝的汉族文化相对。作者暗示,那些看似外来的胡人领袖(高鼻),却能预知并策划重大事件,甚至将战旗挥舞到中原地区,意味着这些外来者能够影响中原的政治格局,显示了宋朝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外部力量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宋朝开国初期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对战争、牺牲、征服以及文化冲突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宋朝内部政治形势和对外关系的复杂视角。
《宋二首》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宋二首》由唐代诗人徐夤所作,其内容涉及深谋远虑、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多重主题。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句"三世深谋启帝基"**:开篇就提到了谋略和开创之功。这里的"三世"可能指几代或多个时期,强调了持续的深谋远虑对于奠定国家基础的重要性。
2. **"可怜孀妇与孤儿"**:接下来两句引入了情感层面,描述了国家动荡、亲人离散的悲惨景象,用"可怜"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无辜者的同情。
3. **"罪归成济皇天恨, 戈犯明君万古悲"**:这里提到"罪归"和"戈犯",暗示了历史上的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不幸,不仅是对受害者个体的悲痛,也是对整个国家或民族的沉重历史负担。
4. **"巴蜀削平轻似纸, 勾吴吞却美如饴"**:这两句分别描述了对巴蜀和勾吴的征服。"轻似纸"形容了巴蜀的平定如同撕纸般容易,显示出征服的迅速和不费吹灰之力;而"美如饴"则形象地描绘了征服勾吴的甜美,可能意味着得到了丰饶的土地或资源。
5. **"谁知高鼻能知数, 竞向中原簸战旗"**:最后两句揭示了深刻的主题。"高鼻"在这里可能是指外族、外国人,暗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知数"意味着预见和计划,"向中原簸战旗"则展现了对外来侵略者的对抗与斗争。这一句表达了对那些能预见并策划军事行动、敢于在中原地区展示武力的外族的描述,同时也暗示了历史上中原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宋朝建立初期的深谋远虑、国家的统一、以及与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深刻的人性洞察。诗中既有对历史英雄的赞扬,也有对普通民众苦难的同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