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ng bǐ èr shǒu
咏笔二首
wèi fā liáng biāo mǎn yù táng měi qīn jīn xiù biàn nán wàng |
为发凉飙满玉堂 每亲襟袖便难忘 |
shuāng nóng xuě àn zhī hé zài dào qì shí lái hū zì yáng |
霜浓雪暗知何在 道契时来忽自扬 |
céng bàn yī zūn lín xiǎo kǎn jǐ zhē cán rì guò huí láng |
曾伴一樽临小槛 几遮残日过回廊 |
hàn gōng rú yǒu qiū fēng qǐ shuí xìn bān jī lèi shù xíng |
汉宫如有秋风起 谁信班姬泪数行 |
《咏笔二首》古诗词释义:
徐夤的《咏笔二首》是两首借咏笔来表达自己情感与理想的作品。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逐段解释:
### 第一首诗
1. **为发凉飙满玉堂,每亲襟袖便难忘,霜浓雪暗知何在,道契时来忽自扬,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
- **开头两句**:“为发凉飙满玉堂,每亲襟袖便难忘”,形象地描绘了笔在书写时,如微风拂过玉堂,每与笔触接触的瞬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种难以忘怀不仅仅是因为笔触的轻盈,更可能指书写时的专注与内心的触动。
- **中间四句**:“霜浓雪暗知何在,道契时来忽自扬”,这里的“霜浓雪暗”象征着困难或逆境,但在关键时刻(“道契时来”),笔(代表着作者的才华或意志)会闪耀出光芒,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 **最后两句**:“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描绘了笔陪伴作者度过了许多时刻,从饮酒畅谈的欢乐时光,到光影交错的深沉夜晚,笔始终与作者相伴,见证着作者的生活和思考。
### 第二首诗
第二首诗的具体内容没有直接给出,但在理解第一首诗的基础上,可以推测第二首诗同样通过笔的视角,表达了与作者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支持。虽然细节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上可以想象为:
- **第二首的首句**:“气贯长虹映碧霄”,描绘了笔的质地或书写时的光芒,如同长虹映照在碧蓝的天空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才华。
- **接下来的诗句**可能会继续通过笔的形象,来隐喻作者的思想、理想或情感的表达,以及它们在世界或个人生活中的影响。
- **最后部分**则可能通过笔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表达出不离不弃、相知相守的情感,以及笔作为媒介在传达情感、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重要性。
两首诗通过笔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融合了自然、历史、情感与理想的元素,表达了作者对才华、友谊和理想追求的深刻感悟。
《咏笔二首》古诗词赏析:
徐夤的《咏笔二首》是一组精妙的诗歌,通过对笔的咏叹,将笔与人的情感、历史、政治联系在一起,寓含深意,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与文化视角。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部分赏析:
1. **发凉飙满玉堂**:“发凉飙满玉堂”,“凉飙”即凉风,这里象征着文人雅士在文学创作中的清新与高雅。“玉堂”则比喻朝廷或文化殿堂,意味着诗人笔下的文字在文化殿堂中生风,受到重视和赞赏。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笔与文化、权力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作者对笔作为传播思想、表达情感工具的珍视。
2. **霜浓雪暗知何在**:“霜浓雪暗”营造了一种寒冷、孤寂的环境氛围,暗示了笔的运用于艰难与不确定的时刻,正如历史上许多文人面对政治动荡时,仍坚持著书立说。这一句与后文“道契时来忽自扬”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笔在不同情境下发挥的重要作用。
3. **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述,展现了笔伴随文人在静谧的环境中创作的生动画面。从“一樽”(酒杯)的引用,可见诗人在创作中可能伴随的轻松与放松,而“临小槛”(靠在小栏杆上)则暗示了创作的私密与个人化。后者“几遮残日过回廊”则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创作过程的漫长,既是对个人创作生涯的感慨,也是对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苦心孤诣的致敬。
4. **汉宫如有秋风起,谁信班姬泪数行**:最后两句借古喻今,将笔比喻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播者。通过引用汉代著名女诗人班婕妤的故事,表达了文人在动荡时代中创作不易,以及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后世了解历史真相的宝贵线索。这里的“秋风”和“班姬泪”都暗含着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无奈,但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坚韧与坚持的信念,即尽管环境艰难,文人仍会继续用笔记录历史,传递情感。
总体而言,《咏笔二首》不仅赞美了笔作为创作工具的实用性,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笔与文化、历史、个人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坚守信念的精神。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引用,这首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笔所承载价值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