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
蝉
cóng dài xián ní jiàn kè yī bǎi qín líng xìng bǐ tā xī |
从待衔泥溅客衣 百禽灵性比他稀 |
hé xián hé hèn qiū xū qù wú yuē wú qī chūn zì guī |
何嫌何恨秋须去 无约无期春自归 |
diāo è bù róng yīng bù guài dòng liáng xiāng bì yuàn xiāng yī |
雕鹗不容应不怪 栋梁相庇愿相依 |
wú wáng gōng nǚ jiāo xiāng xí hé zhěng shuāng máo yù fèn fēi |
吴王宫女娇相袭 合整双毛预奋飞 |
《蝉》古诗词释义:
徐夤的这首《蝉》通过对蝉的描述,展现了对蝉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的思考,以及对蝉象征意义的解读。我们可以将这首诗分为四段来逐段解释:
**首句**:“从待衔泥溅客衣” - 首句描述了一只蝉在待泥(捕食前准备的猎物)时不小心溅湿了过路人的衣物。这一句揭示了蝉的生活习性,即其捕食行为可能对人类造成直接的不便或麻烦。
**次句**:“百禽灵性比他稀” - 这句话对比了蝉与其他鸟类的灵性。在诗人看来,蝉在智慧和适应性方面与其他鸟类相比显得尤为突出,强调了蝉的特别之处。
**第三句**:“何嫌何恨秋须去” - 这句话探讨了蝉为何在秋天必须离开(通常是因季节变换),暗示了蝉的生命循环。从“何嫌何恨”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蝉因自然规律而不得不经历的季节变换的同情和理解。
**第四句**:“无约无期春自归” - 与上一句形成对比,这句赞美了蝉在春天自然归来的能力,无论是否有约定或期许,春天的到来总是预示着蝉的重生和回归,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的尊重和欣赏。
**第五句**:“雕鹗不容应不怪” - 这句话提到老鹰等猛禽的存在是蝉所不能控制或抗拒的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说,尽管蝉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可能受到某些天敌的威胁,但这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蝉不必感到奇怪或愤怒。
**第六句**:“栋梁相庇愿相依” - 这句话表达了蝉希望得到庇护,比如在大树的庇护下生活,暗示了蝉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愿望。
**最后一句**:“吴王宫女娇相袭, 合整双毛预奋飞” - 这句话似乎是一个更加浪漫或象征性的结尾,联想到吴王宫中优雅的宫女,预示着蝉的美丽和雄心。蝉准备“整双毛”表示其准备振翅高飞,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蝉的生活习性和自然界的规律,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存的向往。
《蝉》古诗词赏析:
徐夤的这首《蝉》诗,通过对蝉这一自然界的生物的描写,蕴含了丰富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诗的每一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蝉的形象和它与周围环境、人类社会的关系,形成了一幅细腻而又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
首句“从待衔泥溅客衣”以蝉的捕食行为开篇,暗示蝉虽小却有其生存之道,对生命有着本能的追求,不避艰难。这不仅描绘了蝉的生活习性,也隐喻着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应畏惧,应积极面对。
“百禽灵性比他稀”则将蝉与百鸟作对比,强调蝉的灵性独特。蝉的鸣叫不依赖视觉,全凭气流振动翼膜,这种天生的技艺在百鸟中或许显得独特而稀有。这不仅赞美了蝉的自然属性,也隐喻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拥有独特才能或特质的个体往往能脱颖而出。
接着,“何嫌何恨秋须去,无约无期春自归”两句表达了蝉的自然生命规律。蝉的生命周期中,秋去春来是必然的,它们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一规律。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生命循环和规律性的赞美,提醒人们顺应自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雕鹗不容应不怪,栋梁相庇愿相依”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蝉与鹰(雕鹗)和大梁建筑相比较。蝉虽小,却也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与鹰等大型猛禽和谐共处,与人(如吴王宫女)有着微妙的联系,甚至渴望得到保护,如同人需要相互依存一样。这寓意着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强者和弱者之间、个体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关系,和谐共生是理想状态。
最后,“吴王宫女娇相袭,合整双毛预奋飞”将场景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将蝉的形象与古代吴王宫中的景象联系起来。蝉在这样的环境下预示着将有新的开始或变化,可能预示着某种社会变革或个人命运的转折,强调了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潜在力量和可能的转变。
综上所述,徐夤的这首《蝉》诗不仅描绘了蝉的自然生态和生活习性,还通过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探讨了自然规律、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共生的哲理,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潜在的转变。这首诗既是对自然的颂歌,也是对人类社会深刻反思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