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è
月
fā shì qiān qíng bù zì yóu ǒu rán chóu chàng jí nán shōu |
发事牵情不自由 偶然惆怅即难收 |
yǐ wén bào yù zhān yī shī jiàn shuō mí tú mǎn mù liú |
已闻抱玉沾衣湿 见说迷途满目流 |
dī jǐn qǐ yán hóng zhú àn zhuì cán zhuāng gé xiǎo huā xiū |
滴尽绮筵红烛暗 坠残妆阁晓花羞 |
shì jiān hé chǔ piān liú dé wàn diǎn fēn míng xiāng shuǐ tóu |
世间何处偏留得 万点分明湘水头 |
《月》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月》以徐夤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月夜的动人景象,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了对月的深沉情感与思考。我们可以将每句诗的意义逐段解释如下:
1. **发事牵情不自由**:这一句表达的是月光下,自然万物仿佛与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人的情感被外界事物所牵动,难以自主。"发事"可能指的是月光下发生的种种景象,这些景象如同情感的触发器,让人无法摆脱情感的波动。
2. **偶然惆怅即难收**:在月的照耀下,人们容易感到莫名的忧郁或伤感,这种情感是如此强烈,一旦触发就难以平复。这里的"惆怅"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伤或失落感,被月光放大了。
3. **已闻抱玉沾衣湿**:"抱玉"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或内心的纯净,而"沾衣湿"则形象地描绘了在月光下,这一纯净之物或情感仿佛被月的光辉所浸润,变得湿润而难以言喻。可能暗示着情感的深厚与复杂。
4. **见说迷途满目流**:这一句形象地描述了月光下,一切都被照亮,仿佛可以照出迷途的方向。"迷途"可能象征着人生的方向感迷失,而"满目流"则表达了在月光的照耀下,所有的迷惘和不确定都得以暂时澄清,仿佛有了指引。
5. **滴尽绮筵红烛暗**:在月光下,夜宴的红烛显得暗淡,月光成为了更明亮的光源。这一句可能暗示了月光替代了烛光的作用,使夜宴的景象变得更为梦幻,同时在情感上,月光也替代了烛光带来的温暖与陪伴,表达了情感的深沉。
6. **坠残妆阁晓花羞**:"残妆"可能象征着夜晚的妆扮或装饰,而在月光的照射下,这一切似乎都变得羞涩或不够明亮,"晓花"则可能象征着清晨的花朵,与之形成对比,显示出月光的影响力。这里可能是在表达月光让夜晚的美丽与夜晚的妆扮不再如初,展现了一种时间流转的美感。
7. **世间何处偏留得,万点分明湘水头**: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深刻感受,月光仿佛留下了痕迹,使得世间万物在月光下都变得清晰而独特。"湘水头"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或象征,诗人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在强调月光对于美的塑造和留存作用。这一句充满哲理,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思。
综上所述,徐夤的《月》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月光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深刻影响,以及时间流逝与美的永恒主题。
《月》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月》由唐代诗人徐夤所作,以“月”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月光所引发的复杂情感和场景,展现了月光下世界的情感和美。诗的前两句“发事牵情不自由, 偶然惆怅即难收”描绘了月光下情感的不由自主和惆怅难消的意境。接着,诗通过“已闻抱玉沾衣湿, 见说迷途满目流”这两句,以玉和迷途这两个象征物,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深度,暗示了月光下的思念和迷离感。
“滴尽绮筵红烛暗, 坠残妆阁晓花羞”这两句通过绮筵(豪华宴席)的暗淡和妆阁(梳妆台)的花儿羞涩,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的场景和氛围,同时暗含了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之感。最后,“世间何处偏留得, 万点分明湘水头”则用湘水头的景色,象征性地表达了月光下最深刻、最难以忘怀的情感,强调了月光中蕴含的深远情感和记忆。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象征,展现了月光下人们情感的细腻变化,以及月光本身所蕴含的神秘和美丽。徐夤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月光下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