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yùn dá huáng xiào shū
依韵答黄校书
qī guì wǔ hóu shēng kěn tuì lì chén míng wǎng sǐ dàng pāo |
七贵五侯生肯退 利尘名网死当抛 |
qián lóu jì mò yán líng wò jiè wèn hé rén yǔ jié jiāo |
黔娄寂寞严陵卧 借问何人与结交 |
xiū bǎ léi tí tà shuāng xuě shū chéng hé chǔ xiàn jūn wáng |
休把羸蹄蹋霜雪 书成何处献君王 |
sōng shān hǎo yǔ fú qiū yuē sān shí liù fēng yún wài xiāng |
嵩山好与浮丘约 三十六峰云外乡 |
bǎi wàn sēng zhōng bù wèi sēng bǐ jūn zhī dào jǐn shuí néng |
百万僧中不为僧 比君知道仅谁能 |
wú jiā jì pō nán ān xiàn liù yuè mén qián yě shì bīng |
无家寄泊南安县 六月门前也似冰 |
liǎng bìn dāng chūn què shì qiū pì jū kuā jìn yě sēng lóu |
两鬓当春却似秋 僻居夸近野僧楼 |
luò huā míng yuè jiē lín shuǐ míng yuè bù liú huā zì liú |
落花明月皆临水 明月不流花自流 |
jìn chǔ máng máng qǐ zhàn chén gōng huáng mén wài yǒu gāo rén |
晋楚忙忙起战尘 龚黄门外有高人 |
yī qí yún xiè sān zhū zhú xí shàng xiān shēng wèi shì pín |
一畦云薤三株竹 席上先生未是贫 |
《依韵答黄校书》古诗词释义:
徐夤的这首《依韵答黄校书》是一首古诗,其中包含着深邃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全诗以第一人称叙事,回应了黄校书的诗句,表达了一种对高洁品行、闲适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个人精神自由的向往。下面对每一段解释如下:
1. **七贵五侯生肯退, 利尘名网死当抛, 黔娄寂寞严陵卧, 借问何人与结交, 休把羸蹄蹋霜雪, 书成何处献君王**:
- 开篇提到古代高官贵胄,表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利尘名网"比喻官场的名利束缚,"黔娄"和"严陵"代表了两位古贤,一位是崇尚精神自由的隐士,另一位是逃避官场争斗的隐士。"借问何人与结交"表达了寻找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休把羸蹄蹋霜雪"是对官场的讽刺,意为不要在官场的困难中挣扎,"书成何处献君王"则表达了对个人自由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2. **嵩山好与浮丘约, 三十六峰云外乡, 百万僧中不为僧, 比君知道仅谁能, 无家寄泊南安县, 六月门前也似冰, 两鬓当春却似秋, 僻居夸近野僧楼**:
- 这一部分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渴望。"嵩山好与浮丘约"提到与高士的约定,隐含对自由和精神追求的向往。"三十六峰云外乡"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隐居生活场景。"百万僧中不为僧"则可能是在强调自己对世态炎凉的看透,即使处于僧众之中也不愿成为其中的一员。"无家寄泊南安县, 六月门前也似冰"表达出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两鬓当春却似秋"可能是在感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僻居夸近野僧楼"则是对简陋居所的自豪,暗示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而非物质的奢华。
3. **落花明月皆临水, 明月不流花自流, 晋楚忙忙起战尘, 龚黄门外有高人, 一畦云薤三株竹, 席上先生未是贫**:
- 这部分强调了对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的热爱,"落花明月皆临水"描写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明月不流花自流"用月光映照下的花朵自由流淌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平静。"晋楚忙忙起战尘"可能是在讽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龚黄门外有高人"则提到了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清官,暗示有高尚的人在默默坚守。"一畦云薤三株竹"则可能是对简朴而富有诗意生活的向往,"席上先生未是贫"表达了即使物质贫乏,精神富有便是真正的富有。
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精神自由和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古贤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依韵答黄校书》古诗词赏析:
徐夤的这首《依韵答黄校书》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与人生选择中的复杂情感和独立不羁的个性。在古诗词中,徐夤通过对比和隐喻,展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超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头两句**:“七贵五侯生肯退, 利尘名网死当抛”,以“七贵五侯”象征权贵地位,“生肯退”与“死当抛”对比强烈,表达出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不愿意为了世俗的权位而放弃自己的内心世界。
2. **中间部分**:“黔娄寂寞严陵卧, 借问何人与结交, 休把羸蹄蹋霜雪, 书成何处献君王”,这里通过引用历史人物黔娄和严陵的典故,强调了与世俗权贵不同的人生选择,同时也隐含了对寻求真正知己的渴望。通过“休把羸蹄蹋霜雪”和“书成何处献君王”,则表达了对官场权谋的不屑和对自由、超脱的向往。
3. **后半部分**:“嵩山好与浮丘约, 三十六峰云外乡, 百万僧中不为僧, 比君知道仅谁能, 无家寄泊南安县, 六月门前也似冰, 两鬓当春却似秋, 僻居夸近野僧楼”,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在世俗中的孤独与清冷。通过嵩山、百万僧、南安县等地名的引用,强化了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意象。同时,通过“两鬓当春却似秋”的描述,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
4. **结尾部分**:“落花明月皆临水, 明月不流花自流, 晋楚忙忙起战尘, 龚黄门外有高人, 一畦云薤三株竹, 席上先生未是贫”,以“落花明月皆临水,明月不流花自流”描绘出自然景象的宁静与和谐,与前文的孤独形成对比,也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最后,通过提到晋楚战乱的历史背景和龚黄(指东汉名臣龚遂、黄霸)门外的高人,进一步强调了在混乱时代中,依然有人坚守内心信仰、追求精神自由的重要性。最后的“一畦云薤三株竹,席上先生未是贫”更是表达了对淡泊名利、享受精神世界的真知者的一种赞赏。
综上所述,徐夤的这首诗通过丰富的隐喻和对比,展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超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世种种不公与混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