ǒu tí èr shǒu
偶题二首
yuán qǐ shēng suī féng hàn shì cháo yóu sǐ bù yè yáo jiē |
园绮生虽逢汉室 巢由死不谒尧阶 |
fū jūn mò qù hé rén zàng hé qǔ yí qí yǐn chù mái |
夫君殁去何人葬 合取夷齐隐处埋 |
《偶题二首》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词由徐夤所作,标题为《偶题二首》,这里的"偶题"指的是即兴所作的短诗。这首诗探讨了历史人物与理想主义者的命运,以及他们的精神遗产与后人的敬仰。以下是逐段解释:
### 第一段
**园绮生虽逢汉室,巢由死不谒尧阶,**
“园绮生”可能指的是春秋时期隐士园绮(即园喜,又作园毅),而“巢由”则是指巢父和许由,他们都是远古的隐士。这里的“汉室”可能象征着更广泛的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代表着传统道德和理想主义精神。这两句的意思是,尽管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像园绮生、巢父和许由这样的隐士可以享受时代的宽松与可能的自由,但他们的精神特质和选择——即拒绝世俗权力的诱惑,选择隐居和自我超越——使得他们很难被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体系所接受或理解。简单来说,这句表达了在权力与道德、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
**夫君殁去何人葬,合取夷齐隐处埋。**
“夫君”在此可能是对“隐士”这类人物的统称,也可能是对某位具体的历史人物的称谓,这里通过“夫君”泛指来加强了对理想主义者普遍命运的探讨。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逝去的、坚守理想、追求精神自由的隐士们,他们的离世往往无人问津,无人为其妥善安葬。诗人提出,这样的隐士们,应当被后人铭记,并认为最适合他们的归宿是与其一同隐居的“夷齐隐处”埋葬。这里的“夷齐”指的是商朝末年的伯夷和叔齐,他们因拒绝向商纣王之后的周朝效忠而隐居,并最终以隐居之地作为自己的安息之所,诗人以此来推崇一种清高、不屈的精神。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隐士们的描述,探讨了理想主义与现实、道德与权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达了对于坚守精神自由和道德理想者的深切敬意,并呼吁后人铭记并传承他们的精神遗产。
《偶题二首》古诗词赏析:
徐夤的这两首《偶题》诗,以其深邃的历史情怀和对古代高士的深情敬仰,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和对其道德品质的赞美。从标题“偶题二首”来看,这组诗可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组诗,而是作者对偶发思绪的抒发,每首诗都有独立的主题,但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流露出对古代隐士生活和人格魅力的向往与推崇。
第一首诗中,“园绮生虽逢汉室,巢由死不谒尧阶”两句话,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园绮生(即园公、绮季,又称汉四皓)和巢父、许由(又称巢由),他们都属于历史上著名的隐士。汉四皓是西汉初年的一群隐士,以其高洁之风,辅助刘邦巩固政权;巢父、许由则是传说中更早的隐士,他们对于当时的帝王并不恭维,拒绝接受职位,以逃避世俗的纷争。
“园绮生虽逢汉室,巢由死不谒尧阶”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两位历史人物崇高道德和坚定人格的钦佩。这里的“逢汉室”与“不谒尧阶”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是指他们生活在昌盛的汉朝,后者则是指他们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寻求高位,不被世俗所累。通过这样的对比,作者赞美了这些隐士们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坚守内心信仰的勇气。
第二首诗中,“夫君殁去何人葬,合取夷齐隐处埋”进一步延伸了这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夷齐”,指的是伯夷和叔齐,他们是商末周初的两位贤士,因为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隐居山中,最终双双饿死。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推崇的高尚道德典范,象征着对道德和正义的坚持,以及对物质欲望的摒弃。
“何人葬”和“合取”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贤士生死之后的关心,也体现了对高尚人格的重视。通过这样的诗句,作者不仅歌颂了这些古代隐士的美德,也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综上所述,这两首诗通过对比和引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对古代隐士生活和人格的深切敬仰,同时也提出了对当今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徐夤通过这样的创作,不仅呈现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也传递了深邃的人文关怀,使得这两首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