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í xiàn lìng fàn chuán zhēn huà qià tíng
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
dào chù féng rén qiú zhì yào jǐ huí rǎn le yòu chéng sī |
到处逢人求至药 几回染了又成丝 |
sù sī yì rǎn zī nán rǎn mò dí dāng shí hé qì zī |
素丝易染髭难染 墨翟当时合泣髭 |
《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古诗词释义:
《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是唐代诗人刘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对县令范传真的深切敬意和对其实行教化之策的称颂。下面逐句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1."到处逢人求至药,几回染了又成丝":这一句描写了范传真追求道德和精神修养的过程。"到处逢人求至药"指的是他广泛地寻求知识,如同求取能够让人达到至高道德境界的药一样。"几回染了又成丝"则比喻他多次经历道德的试炼和考验,如同将丝染色,但最终仍然回到最初的样子,象征着他的道德品质始终如一,不受外在影响而改变。
2."素丝易染髭难染,墨翟当时合泣髭":这一句是对范传真的道德品质的进一步赞美。"素丝易染"意味着道德品质的形成相对容易,但"髭难染"则强调了坚守道德的不易,正如不染色的黑丝难以改变其颜色。"墨翟当时合泣髭"运用典故,引用墨子(墨翟)的故事,墨子面对朋友的不义行为而哭泣,以此强调范传真在面对不道德行为时,虽然可能会感到悲伤或痛苦,但他仍然坚守道德原则,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引用,赞美了范真照行事以身作则,积极践行道德教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渝的高尚品质。
《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古诗词赏析:
刘象的这首题为《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的诗,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道德品质的探讨。通过描绘一位县令范传真的生活与行为,诗作寓意深远,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社会以及道德的深入思考。
首句“到处逢人求至药”,形象地描绘了范传真的待人接物之诚恳,就像到处寻觅可以拯救他人的灵丹妙药,体现了他的博爱与责任感。求至药不仅指肉体上的疗愈,也暗含着心灵、道德上的提升与净化,象征着他愿意为他人和社会的福祉尽心尽力。
“几回染了又成丝”则描述了范传真的处世态度与行为的复杂性。几经染色,却最终恢复为原本的丝线状态,暗喻着他虽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多种行为和态度,但其核心道德品质(如清白、诚实)并未改变,如同丝线的本质,始终不变。
“素丝易染髭难染”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本质与道德的可塑性。丝线作为纯净的材料,容易被染成各种颜色,象征着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道德的相对容易改变。相比之下,“髭”(须发)代表更为内在、不易改变的人性本质,即使在外界环境的强烈影响下,个体的内在核心道德观念和品质仍可能保持不变。
最后,“墨翟当时合泣髭”借用墨子(墨翟)的典故,墨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实践道德、追求正义著称。这里的“泣髭”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感慨与思考,即在面对人性本质的复杂性与道德观念的相对稳固性时,像墨子这样秉持坚定道德立场的人可能会感到深深的悲悯和反思。诗作通过这一典故,不仅展示了对个体道德追求的敬重,也体现了对普遍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深入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范传真这一虚构人物的描绘,既赞美了他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精神,又深刻探讨了道德与人性的本质,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与道德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