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è quǎn xíng
猎犬行
chūn cán tǔ chū sī jì shì gōng bù jué |
春蚕吐出丝 济世功不绝 |
zhī zhū tǔ chū sī fēi chóng chéng jù xuè |
蜘蛛吐出丝 飞虫成聚血 |
cán sī hé zhuān lì ěr sī hé zhuān niè |
蚕丝何专利 尔丝何专孽 |
yìng rì zhāng wǎng luó zhē tiān yì hé bié |
映日张网罗 遮天亦何别 |
tǎng jū yào dì mén hài wù kě kān shuō |
傥居要地门 害物可堪说 |
wǎng chéng suī fú jǐ wǎng bài hái huò ěr |
网成虽福己 网败还祸尔 |
xiǎo rén yǔ jūn zi lì hài yī rú cǐ |
小人与君子 利害一如此 |
《猎犬行》古诗词释义:
《猎犬行》这首诗由唐代诗人苏拯所作,通过类比春蚕和蜘蛛的吐丝行为,探讨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益与责任的辩证法,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道德思考。我们可以分段理解其含义:
1. **春蚕吐出丝,济世功不绝**:春蚕通过吐丝织成的丝线,被视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象征着个体通过辛勤劳动为社会带来福祉。这里用“济世功不绝”表达出春蚕吐丝对社会的持续贡献。
2. **蜘蛛吐出丝,飞虫成聚血**:蜘蛛同样通过吐丝,但是网罗飞虫,将其捕获,看似与春蚕的吐丝形成对比,暗示了不同行为的后果和影响。这里揭示了自然法则中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关系。
3. **蚕丝何专利,尔丝何专孽**:蚕丝和蜘蛛丝的对比,引发对行为后果的反思。提出为什么蚕丝被看作有益,而蜘蛛丝则被看作有害,反映了人类对于行为道德评价的主观性。
4. **映日张网罗,遮天亦何别**:这里形容蜘蛛网在阳光下的明亮和覆盖广度,通过类比,强调蜘蛛网的“功能”与蚕丝的“功能”在人类视角中的差异,但实际上两者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体现了对事物价值评判的相对性。
5. **傥居要地门,害物可堪说**:如果蜘蛛网处于入口处,可能会影响到经过的昆虫,这在自然界的生态链中是合理的,但在人类社会中,如果行为“伤害”到他人,就会被认为是不当的。此处探讨了行为对他人影响的道德考量。
6. **网成虽福己,网败还祸尔**:描述了蜘蛛网在形成时为蜘蛛带来的便利(“福己”),但在被破坏时对蜘蛛自身的威胁(“祸尔”)。这反映了个人行为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物。
7. **小人与君子,利害一如此**:将个人行为与社会角色中的“小人”和“君子”进行对比,指出无论是在社会上扮演何种角色,个人行为的利与弊是相似的。通过对比,强调了行为后果的普遍性和道德责任的普遍性。
综上所述,《猎犬行》通过春蚕和蜘蛛的类比,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的道德评价、个体行为的后果、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责任与后果,反映了苏拯对于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猎犬行》古诗词赏析:
苏拯的《猎犬行》这首诗通过类比和对比的手法,以蚕与蜘蛛吐丝的行为为象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性的善恶与利害关系,主题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
首句“春蚕吐出丝,济世功不绝”以春蚕吐丝比喻善行的持续性和广泛性,意味着善行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蚕丝可以织成衣物,帮助人类生活,比喻善行对人类的贡献。
紧接着,“蜘蛛吐出丝,飞虫成聚血”,则将蜘蛛的网比喻为恶意或害人的行为,蜘蛛通过网捕捉飞虫作为食物,比喻恶意或自私行为对无辜者的伤害。
通过“蚕丝何专利,尔丝何专孽”这一对比,直接指出两种行为产生的不同后果,蚕丝有益于人类,而蜘蛛的网则是对生命的侵害。
“映日张网罗,遮天亦何别”强调了蜘蛛网的普遍性和无差别伤害,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天空中,都能看到蜘蛛网的“身影”,暗喻恶意或伤害行为无论在何种场合都存在,并对一切可能受到伤害的对象构成威胁。
“傥居要地门,害物可堪说”进一步指出,如果恶意或害人的行为出现在关键位置,其对社会的破坏力和影响将更为严重,甚至难以承受。
“网成虽福己,网败还祸尔”总结了善行和恶意的最终结果。善行最终会带来自身的幸福,而恶意行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惠及个人,最终却会带来灾祸和负面后果。
最后,“小人与君子,利害一如此”强调了善恶行为对个人品德的影响是一致的,无论小人还是君子,其行为的后果都是如此。这句话深化了主题,指出道德的正确与否对个人的长远利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总的来说,《猎犬行》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对比,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对立,以及行为背后的道德后果。这首诗的寓意深远,旨在引导人们追求正义、善良的行为,避免自私、恶意的举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