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án cǎo jiè
凡草诫
tiān zi xù pí zhài kūn líng fèng qí zhí |
天子恤疲瘵 坤灵奉其职 |
nián nián jì shì gōng guì jiàn xiāng jiān zhí |
年年济世功 贵贱相兼植 |
yīn chǎn zhòng cǎo zhōng suǒ xī cǎi zhě shí |
因产众草中 所希采者识 |
yī zhī dāng ruò shén qiān jīn yì hé zhí |
一枝当若神 千金亦何直 |
shēng cǎo bù shēng yào wú yǐ zhāng shì dé |
生草不生药 无以彰士德 |
shēng yào bù shēng cǎo wú yǐ zhāng qí tè |
生药不生草 无以彰奇特 |
guó zhōng zài chén xián mín huàn píng yào lì |
国忠在臣贤 民患凭药力 |
líng cǎo yóu rú cǐ xián rén qǐ duō dé |
灵草犹如此 贤人岂多得 |
《凡草诫》古诗词释义:
《凡草诫》是宋代诗人苏拯创作的一首寓言式的诗歌,通过自然界的草与药草之间的对比,隐喻了社会上贤能之士与庸才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识别并重用贤能之士的重要性。
### 首联:“天子恤疲瘵,坤灵奉其职,年年济世功,贵贱相兼植。”
天子关心那些疲惫衰弱的人民,大地赋予它们应尽的责任,每年都在不断地为世界带来救济,不分高低贵贱,万物相辅相成地生长。
### 颔联:“因产众草中,所希采者识,一枝当若神,千金亦何直。”
在众多的草木中,人们所期待的、有价值的草木会被辨识出来,就像某一枝草木具有非凡的特性,那么它的价值,即便以千金衡量,也不足为奇。
### 颈联:“生草不生药,无以彰士德,生药不生草,无以彰奇特。”
生出的草木不生长为药草,无法彰显士人的品德;生出的药草若不与其他草木共生,也无法彰显其独特的价值和特性。
### 尾联:“国忠在臣贤,民患凭药力,灵草犹如此,贤人岂多得。”
国家的忠诚在于臣子的贤能,人民的苦难依靠药物的力量得到缓解,像灵草一样,真正的贤能之人却并不多见。
### 意思概括:
苏拯在这首诗中借自然界的草与药草的对比,强调了识别和重视真正才能与品德的重要性。就像在众多草木中,药草因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被人们所珍视一样,真正的贤能之士因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品德的高尚,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重用。诗中隐喻了社会上对贤能之士的稀有性和识别之难,强调了在治理国家和解决人民疾苦时,重视并发挥贤能之士的智慧与才能的重要性。
《凡草诫》古诗词赏析:
《凡草诫》这首诗以苏拯的笔触,深刻探讨了人与自然、医药与草药的关系,以及在这样的关系中,个体价值的体现与社会功能的体现。这首诗通过几种不同的视角,构建了一幅深邃且富有哲学意味的画卷,旨在揭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评判与社会角色的重要性。
首先,诗的前半部分探讨了天子(象征权威与领导力)与自然界的互动,表达了对天子关注民生、施行救助政策的颂扬。同时,这种关注被视为自然界(代表资源与供给)的职责所在,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年年济世功,体现了持续不断的社会福祉与自然界的贡献,而不论个体的贵贱,强调了公平与普遍性原则。通过“众草中”与“希采者识”这一对比,暗示了价值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即每一种资源、每一类事物都有其独特价值,不应仅从单一视角评判。
诗的后半部分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首先,通过“生草不生药,无以彰士德;生药不生草,无以彰奇特”,作者表达了对药物与草药之间关系的思考,强调了两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医药领域的观点,更是一种关于个人特质与社会功能的探讨。草药在自然中虽平凡,却能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功效;药物(或特定的草药)在特定情况下能发挥出极高的效能,二者共同构成了自然界与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最后,苏拯通过“国忠在臣贤,民患凭药力”这一句,将上述主题与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强调了臣子的忠诚与贤能对于国家稳定与民众福祉的重要性。同时,以“灵草犹如此,贤人岂多得”结尾,表达了对能够辨别与使用独特价值(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中)之人的渴望,以及这种才能之稀少的感慨。
综上所述,《凡草诫》不仅是一首探讨自然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诗作,更是一种对价值评判、公平性、独特性以及人才稀缺性的深刻反思。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哲学思考,苏拯以诗的形式传达了深远的见解,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重和欣赏多样性,以及那些能够引领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的独特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