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mí
世迷
cháo jiàn yì guāng cǎi mù jiàn yì guāng cǎi |
朝见亦光彩 暮见亦光彩 |
yí dàn fēng yǔ piāo shí fēn wú yī zài |
一旦风雨飘 十分无一在 |
ěr xíng cái shì xuē ěr mào bù rú zuó |
尔形才似削 尔貌不如昨 |
běn wèi shì fán zī shuí jiào rǎn dān wò . |
本为是凡姿 谁教染丹雘. |
xū shì piàn shí jiān tiān yì yǐ wéi è |
虚饰片时间 天意以为恶 |
wù jiǎ yóu rú cǐ rén jiǎ zhēng kān zuò |
物假犹如此 人假争堪作 |
《世迷》古诗词释义:
《世迷》是唐代诗人苏拯的诗作,此诗以深刻的形象描绘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强烈批判和讽刺。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朝见亦光彩,暮见亦光彩,一旦风雨飘,十分无一在**:这句诗描绘了社会上一些人或事物在光鲜亮丽时(朝见)被人们瞩目,给予很高的评价和关注;但在风雨(喻指困难、挫折或时间的检验)来临之后,那些所谓的光彩就消失无踪,表明了这些所谓的“光彩”往往只是表面的、短暂的。
2. **尔形才似削,尔貌不如昨**:这两句以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上述观点。这里的“尔”指代的是那些外表光鲜、风光一时的人或事物。“才似削”意味着他们的形象或状态只能维持在某个短暂的时刻,无法持久;“尔貌不如昨”则是说即便在最好的时候,也无法保持原样,暗示了变化和无常是常态。
3. **本为是凡姿,谁教染丹雘**:这两句对那些试图通过外在的装饰(“丹雘”指的可能是化妆品、珠宝等)来掩盖其本质(“凡姿”指普通的、真实的面貌)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这里诗人指出,人们之所以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被外部环境(“谁教”)所引导,即社会、文化、舆论等外界因素,往往塑造了人们对于外在表现的过度追求。
4. **虚饰片时间,天意以为恶**:这两句点明了这种追求外在光鲜的虚饰行为,只是短暂的、表面的,违背了自然(“天意”)的本性或规律,诗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不被认可的,甚至是错误的。
5. **物假犹如此,人假争堪作**: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诗人以物(上文中的“尔形”、“尔貌”)为喻,指出即使是物质世界中的事物,追求短暂的外在光鲜也与自然规律相悖;而人(“人假”)更是如此,追求外在的虚饰往往掩盖了真实的自我,最终可能带来内心的空虚和道德的败坏。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本质的探讨。
整首诗以强烈的批判态度,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虚伪现象,呼吁人们反思外表的光鲜背后的真实价值,以及这种追求对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影响。
《世迷》古诗词赏析:
苏拯的这首诗《世迷》通过比喻和直接的陈述,探讨了现实世界中的虚伪和短暂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朝见亦光彩,暮见亦光彩,一旦风雨飘,十分无一在”等诗句,将朝露和暮霞的短暂美好与风雨侵袭后万物凋零的景象进行对比,寓意着世间的美好和辉煌常常是短暂且脆弱的。这种对比手法强化了诗的主题,即表面的光彩背后隐藏着不可预知的消逝。
2. **形象化的描述**:“尔形才似削,尔貌不如昨,本为是凡姿,谁教染丹雘”这一段,通过形象的描绘,将人的外貌和内心进行对比。人的形貌可能在特定时刻显得独特或吸引人,但时间一久,就会失去其原本的光彩。这里的“丹雘”是指化妆品,隐喻人为追求表面的美,使用了各种装饰,但这种修饰背后,本质的“凡姿”依然显露。形象化的手法使诗的表达更加生动,易于理解。
3. **道德伦理的探讨**:“虚饰片时间,天意以为恶,物假犹如此,人假争堪作”这一部分,诗人在描述物质世界的虚饰现象后,将其上升到道德伦理的层面。他指出,这种虚饰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特征,也是人性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天意以为恶”的体现。这里,“天意”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或道德法则,暗示了社会和个体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
4. **反思与批判**:整首诗通过对世态的观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直接的陈述,揭示了人性中虚伪的一面,以及物质追求背后可能带来的空虚和消逝。这种反思与批判,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审视,也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和道德问题。
综上所述,苏拯的《世迷》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还深入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以及虚伪和短暂的美好背后的真实。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反思自我和社会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