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 zhōng dào zhě
山中道者
wéi hài wèi wéi hài qí rú wū wù lèi |
为害未为害 其如污物类 |
sī yán zhī yī diàn liú chuán jí tiān dì |
斯言之一玷 流传极天地 |
liáng mù bù dé qī qīng bō bù dé xì |
良木不得栖 清波不得戏 |
céng xì shuǐ kān yí céng qī shù zhōng qì |
曾戏水堪疑 曾栖树终弃 |
tiān bù jiān ěr zú yǔ fū è xiàng jì |
天不歼尔族 与夫恶相济 |
dì ruò mò ěr shēng yǔ fū yāo wèi huì |
地若默尔声 与夫妖为讳 |
yī shí huái hài xīn qiān gǔ bù néng tì |
一时怀害心 千古不能替 |
shāng zāi chǒu xíng rén zī qín yì wèi pì |
伤哉丑行人 兹禽亦为譬 |
《山中道者》古诗词释义:
苏拯的这首诗《山中道者》在结构和表述上颇有玄妙,其深刻地描绘了对危害与污垢的反思,以及对纯洁事物的渴望与保护,通过对比良木与清波的被剥夺权利,以及对那些一时怀有危害之心,却可能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丑行人的批判,来表达一种对公正与纯洁的追求。下面是对这首诗逐段的解释:
为害未为害,其如污物类,
这段诗表达了对危害与污垢的模糊边界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的思考。"为害未为害"暗示了危害的存在与否,可能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其如污物类"则将这种危害比作污染,强调其负面影响。
斯言之一玷,流传极天地,
"斯言"指代前文所提到的危害或污染,"一玷"意味着微小的瑕疵却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流传极天地"则强调了这种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性,无论在人间还是天地之间,都能留下深刻的痕迹。
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
这里通过"良木"和"清波"比喻了纯洁和美好,表达了对它们被剥夺了应有权利的同情。"不得栖"和"不得戏"强调了这种剥夺的严重性,良木不能栖息,清波不能嬉戏,象征着美好事物的不公正遭遇。
曾戏水堪疑,曾栖树终弃,
这两句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美好事物被剥夺的可能性,"曾戏水"和"曾栖树"本来是美好的景象,但是否经历过美好后,便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状态,引发了对失去美好之后难以恢复的思考。
天不歼尔族,与夫恶相济,
"天不歼尔族"意味着上天不会轻易抹杀任何群体,这里可能暗指即便面对危害,上天也会保持公正与平衡。"与夫恶相济"则表明即便是邪恶与危害,也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与世界相融合,暗示了公正与邪恶之间微妙的平衡。
地若默尔声,与夫妖为讳,
"地若默尔声"是说如果大地沉默不语,可能就是在为妖孽或邪恶事物辩解,暗指如果世界不加以制止,那么危害和邪恶就会得到某种程度的默许和纵容。
一时怀害心,千古不能替,
这两句表达了对一时怀有危害之心却可能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警告。"一时"与"千古"形成对比,强调了短暂行为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一时的不当之心。
伤哉丑行人,兹禽亦为譬,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那些丑陋行为的哀叹,并将之与某种象征的"兹禽"进行类比,暗示这种危害如同某种动物一样,可能被社会所忽视或容忍,但其实对社会的破坏力和影响是巨大的。全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深刻地表达了对纯洁与公正的追求,以及对危害与邪恶的批判。
《山中道者》古诗词赏析:
《山中道者》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主题与寓意**: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在山中修行的道者,通过对道者的描述,作者探讨了“善”与“恶”的概念,以及它们对世间万物的影响。诗中提到的“为害未为害”表达了对道者是否真正为害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探讨,反映出作者对道德与行为本质的深刻思考。
2. **象征手法**:作者通过“污物类”、“良木”、“清波”、“丑行人”等象征性描述,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象征体系。这些形象不仅描绘了具体的事物,更蕴含了更深层次的寓意,引导读者思考道德、清洁、纯洁与污浊等概念的界限。
3. **韵律与形式**:苏拯的这首诗在韵律上保持了古代诗歌的风格,可能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格律,如押韵、平仄等,使得整首诗在语言上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4. **情感表达**: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和排比,如“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表达了对道德沦丧、不公正行为的强烈不满和对真正纯洁、正直之人的渴望。这种情感的强烈表达,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5. **批判与反思**:这首诗对“一时怀害心,千古不能替”这样的负面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反思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通过“兹禽亦为譬”这样的结尾,作者似乎在提示,类似的行为或思想,无论是直接的鸟类还是抽象的人类,都可能成为社会中不正之风的象征,需要警醒和反思。
综上所述,苏拯的《山中道者》不仅是一首对特定形象的描绘,更是一次对道德、行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引发了读者对伦理、正义和个人行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