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 hè tái
经鹤台
yī cóng shā guì fēi chūn lái huā wú yì |
一从杀贵妃 春来花无意 |
cǐ dì zòng qiān nián tǔ xiāng yóu pò bí |
此地纵千年 土香犹破鼻 |
chǒng jì chū cháng lǐ rǔ qǐ tóng cháng sǐ |
宠既出常理 辱岂同常死 |
yī děng yì yú zhòng qīng fù jiē rú cǐ |
一等异于众 倾复皆如此 |
《经鹤台》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经鹤台》由宋代诗人苏拯所作,通过深沉的思考和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探讨了历史、权势和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是对诗句逐段解释:
一从杀贵妃, 春来花无意:
这两句诗首先提及了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安史之乱中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悲剧,这里“一从杀贵妃”指的就是杨贵妃被赐死后李隆基流放马嵬坡,同时也暗示了权力与爱情、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复杂纠葛。接下来,“春来花无意”象征着自然界的循环不息,无论人类历史如何更迭,春花秋月依旧按自然规律绽放凋零,而人事变迁似乎与花的生长并没有直接联系。
此地纵千年, 土香犹破鼻,
这两句诗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永恒性。无论是千年还是更久远的时光过去,此地的泥土都散发出独特的香气,这里的“土香犹破鼻”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隐含了对历史遗迹、古战场或情感记忆的深刻缅怀。
宠既出常理, 辱岂同常死,
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在这里,“宠出常理”指的是一种超出了常规道德或行为准则的权势与荣华,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些极端事件,如权力的滥用或历史人物的极端行为。而“辱岂同常死”则是指即使在极度的屈辱中死去,其影响和后果往往与普通的死亡不同,可能留下深远的历史痕迹或成为后人反思的焦点。
一等异于众, 倾复皆如此,
最后两句诗对上述意象进行总结和深化。这里“一等异于众”强调了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独特性,即使是在众多人或事件中,也有着不平凡之处,无论是高尚还是低劣,都有着超越寻常的意义。而“倾复皆如此”则意味着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动荡,都遵循着相似的规律,荣辱、权力、命运的得失往往有着其必然的循环和轮回。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之美的永恒性,以及对历史事件、个人命运和权力变迁的深邃思考,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时间、命运与自然规律之间复杂关系的探寻。
《经鹤台》古诗词赏析:
苏拯的《经鹤台》是一首深沉的诗词,通过对鹤台这一历史遗迹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权力、人性以及命运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历史的回声与自然的静默**:
"一从杀贵妃,春来花无意",诗句通过“贵妃”这一历史事件的引入,将人们带入了一段充满权力斗争与情感纠葛的历史时期。贵妃的死引发了对生命无常和权力变幻的感慨,而“春来花无意”则表达了自然界的季节更迭不受人类情感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暗示了人类历史的脆弱和自然法则的永恒。
2. **时间的重量与空间的静谧**:
"此地纵千年,土香犹破鼻",诗人将鹤台作为时间的见证者,千年过去,这里的土香仍然可以穿透鼻息,暗示了时间的力量以及历史遗迹对于后人来说的重要性。土香的“破鼻”不仅是一种感官的体验,更是一种情感的触发,提醒着读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过去的怀念。
3. **权力与人性的辩证**:
"宠既出常理,辱岂同常死",这两句通过权力的获取与失去,探讨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复杂性。宠幸与侮辱,常理与非常死,不仅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揭示了人性中对于权力的渴望与恐惧,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扭曲。
4. **命运的无常与命运共同体**:
"一等异于众,倾复皆如此",这句诗深刻地反映了命运的无常性和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每个个体的命运在历史的大潮中都是独特的,但无论怎样,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不仅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于历史与历史之间,表达了对命运不可逆转性和命运共通性的深刻理解。
总体而言,苏拯的《经鹤台》通过鹤台这一载体,展现了对历史、权力、人性以及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反思,具有强烈的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