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bā jiāo ( shù suì shí zuò , chuán yú dōu xià )

芭蕉(数岁时作,传于都下)

作者:苏拯 
yóu zi suī xī bié     yī qù hé shí jiàn
游子虽惜别   一去何时见
fēi niǎo yóu liàn cháo     wàn lǐ yì hé yuǎn
飞鸟犹恋巢   万里亦何远
qiè yuàn huà wèi shuāng     rì rì xià hé liáng
妾愿化为霜   日日下河梁
ruò néng qīn bìn sè     xiān rǎn bó qíng láng
若能侵鬓色   先染薄情郎
juǎn qī bǎi yī shí jiǔ
卷七百一十九

《芭蕉(数岁时作,传于都下)》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由苏拯所作的诗,从标题上可以看出是关于芭蕉的描写,但实际上内容更像是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情感,虽然标题与内容有些许不符,但从诗句的含义中我们依然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流露。以下是逐句解析:

1. **游子虽惜别,一去何时见,飞鸟犹恋巢,万里亦何远**:
- 这句诗通过游子离家和飞鸟恋巢的比喻,表达了一种情感的离别与思念。游子离家后,对家的思念如飞鸟眷恋巢穴,即使距离万里,思念的心也不会改变。这里通过“游子”与“飞鸟”的对比,暗示了人虽远行,情感却难以割舍。

2. **妾愿化为霜,日日下河梁,若能侵鬓色,先染薄情郎**:
- 这几句诗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描绘。女主人公(或自喻为女性角色)表达了自己愿意化身为霜,每天向“河梁”(可能象征着离别之地或情感的起点)走去,即使这可能导致自己容颜老去(“侵鬓色”意味着头发变白或面容衰老)。她用这样的形象表达了对某人的深切思念与不舍,甚至愿意为了爱的承诺付出一切代价,即使是“薄情郎”的情感伤害。这里的“薄情郎”可能是她心中所爱的另一方,也可能是代表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整首诗通过象征手法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深沉的情感与内心的挣扎,反映了人类情感中的离愁别绪和对真爱的执着追求。尽管是“数岁时作”,诗中展现出的深刻情感和成熟的艺术手法,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才华和对情感世界敏锐的洞察力。

《芭蕉(数岁时作,传于都下)》古诗词赏析:

苏拯的这首诗《芭蕉》虽然标题为“芭蕉”,但实际上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抒情诗。诗的前四句通过“游子虽惜别,一去何时见”表达了离别的哀愁,暗示了主人公与心爱的人分离,对未来的见面充满了不确定。接着的“飞鸟犹恋巢,万里亦何远”用飞鸟恋巢的形象,加强了这种情感的象征意义,表明即使距离再遥远,心中对家的思念也不会减弱。

后四句的“妾愿化为霜,日日下河梁,若能侵鬓色,先染薄情郎”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深情与担忧。她希望变成霜,每日在“河梁”(可能象征离别的地点)等待,担心时间的流逝不仅会染白自己的鬓发,更会“先染薄情郎”,即担心对方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无情。这种深切的忧虑和期盼,展现了诗中女性角色对情感的真挚和对未来的悲观设想。

全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既表现了离别之苦,也体现了对真挚情感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忧虑。苏拯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离愁别绪和对情感真挚的追求。

苏拯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