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 dài mén 。 yí qí
三代门。夷齐
wén wǔ chuán fāng bǎi dài jī jǐ duō xián zhé shǒu chéng guī |
文武传芳百代基 几多贤哲守成规 |
réng wén tǔ wò yán rú sù yóu kǒng mín cī wèi jǐn zhī |
仍闻吐握延儒素 犹恐民疵未尽知 |
《三代门。夷齐》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三代门·夷齐》是唐代诗人周昙的作品,通过描述古代贤人的行为和思想,传达了对忠诚、守正和重视教育的价值观的颂扬。
**首句:“文武传芳百代基”**,这里的“文”和“武”代表了文治武功,泛指治国的手段和策略。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文治武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基础。强调了在古代,无论是通过文教还是武力,都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次句:“几多贤哲守成规”**,这句话赞扬了许多贤明的智者遵循并坚守着成功的规则和传统。这里的“贤哲”指的是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物,他们在各种领域中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三句:“仍闻吐握延儒素”**,这句诗中的“吐握”是一种古代的礼节,表示欢迎和尊重。这里的“吐握延”指的是用吐口水和握着手指的方式迎接知识的象征,隐喻了对有学问的学者的尊重和欢迎。通过“儒素”(儒家学者)来强调了对教育和文化知识的重视。
**末句:“犹恐民疵未尽知”**,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状况的担忧,以及对了解民情的渴望。在经历了文武的治理和贤哲的指导之后,尽管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诗人仍担心可能还有一些人民的需求和问题没有被充分了解和解决。这反映了诗人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赞美了古代对文化、道德和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教育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注,强调了忠诚、守正、尊重知识和关注民情的重要性。
《三代门。夷齐》古诗词赏析:
周昙的《三代门。夷齐》一诗,通过对比文武时期与后来的朝代,展现了对贤哲守成规、礼贤下士、关注民瘼等品质的赞誉与反思。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1. 文武时期:百代基业与贤哲群贤
诗的首句“文武传芳百代基”,直接赞美了文武时期(这里指中国历史上的文王与武王建立的周朝)为后世留下了光彩照人的遗产,即百代基业。这个时期的辉煌,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更体现在对贤才的尊重与利用上。文武时期的领导者广泛延揽儒士贤哲,为国家治理奠定基础,这一做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贤明君主的典范。
### 2. 吐握之礼与儒素延纳
“吐握延儒素”,这句诗进一步描述了贤明君主对待贤哲的态度——吐出唾沫、握住手指,以示对贤者的尊重。在古代,接见重要宾客时,君主会先用唾沫湿润手指,象征着谦卑与诚意。周昙在此借这一形象,赞扬了那些在位者对于知识、才德之士的接纳与敬重,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尊重与激励。
### 3. 关心民瘼与民疵未尽知
最后一句“犹恐民疵未尽知”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与担忧。在古代,治国者常以百姓福祉为己任,周昙在此诗句中体现了对这一传统的重视。他强调即使贤明的君主尽心尽力,仍可能因信息不全而未能完全察觉民间的疾苦,提醒后人治理国家时应当持续倾听民声,不断改进政策。
### 总结
周昙的《三代门。夷齐》通过对比历史时期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强调了贤明君主对知识、人才的尊重,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美德与智慧,也蕴含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追求,鼓励后人在治理国家、领导人民时,应秉持谦逊、尊重、关注民众疾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