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n qiū zhàn guó mén 。 sūn bìn
春秋战国门。孙膑
zhuāng xīn zhèng jiàn wèi yāo cí bīng jí yān líng shǐ huǐ sī |
庄辛正谏谓妖词 兵及鄢陵始悔思 |
jiàn tù bì néng zhī gù quǎn wáng yáng bǔ zhàn wèi wèi chí |
见兔必能知顾犬 亡羊补栈未为迟 |
《春秋战国门。孙膑》古诗词释义:
周昙,唐代诗人,以创作绝句体诗而著称,他的诗多与历史典故有关,常以简洁的诗句表达深刻的历史教训和道德启示。下面是对诗题《春秋战国门。孙膑》和诗句的逐段解释:
**标题:春秋战国门。孙膑**
这个标题“春秋战国门”意味着诗集中的内容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在这一背景下,“孙膑”成为诗作关注的焦点,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策略著称。
**诗句解释:**
1. **庄辛正谏谓妖词,兵及鄢陵始悔思,**
这句诗提到了庄辛,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庄辛曾劝谏楚襄王,但被视作妖言而遭贬斥。后来,楚国军队在鄢陵之战中遭受重创,庄辛才意识到自己的忠言是正确的。这里,诗人通过庄辛的遭遇,讽刺了那些不听良言、事后才感到后悔的统治者。
2. **见兔必能知顾犬,**
“见兔”指的是发现猎物,即发现危险或问题。而“知顾犬”则是说知道召唤猎犬回来,引申为能够及时警觉并采取行动。这句话意味着,当出现危险迹象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不应等到事情恶化。
3. **亡羊补栈未为迟,**
“亡羊补栈”原指羊逃出圈栏后,补上缺口防止更多羊逃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损失已经发生,采取补救措施也未尝不是明智之举。这句话强调了亡羊补牢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面对问题时不要放弃,而应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深刻地揭示了以下几点教训:一是统治者应当重视忠言,不应因一时的误解而忽视宝贵的建议;二是面对问题时应当及时警觉,不能等到事情严重后再行动;三是即使事情已经发生,也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而不应放弃或绝望。这些建议对于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的管理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春秋战国门。孙膑》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孙膑的赏析,通过一个历史故事来表达对孙膑智慧与战略眼光的赞许,并从其中汲取历史教训。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以其智慧和战略才能著称。以下是对诗中每一句的详细解析:
1. **庄辛正谏谓妖词,兵及鄢陵始悔思**:这一句提到庄辛对孙膑的谏言被视为“妖词”。在古代,某些建议或言论可能因为太过直接或激烈,而被视为不吉祥或不受欢迎。庄辛的谏言对孙膑起到了警示的作用,但其效果未能在当时的决策中得以体现。后来,孙膑的军队在鄢陵之战中遭遇挫折,这时他们才开始反思和后悔之前的决策。这反映了在历史上的某些关键时刻,及时的建议或预警可能对避免错误决策有重要作用。
2. **见兔必能知顾犬,亡羊补栈未为迟**:这一句借用了“见兔而顾犬”和“亡羊补牢”两个成语。首先,“见兔而顾犬”意味着看到猎物(兔子)时知道要召唤猎犬(帮助追捕猎物),暗示了及时采取行动和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孙膑在关键时刻能够认识到问题并作出有效应对,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和行动力。接着,“亡羊补栈未为迟”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意指尽管已经丢失了一只羊,但立即修补羊圈防止未来的损失还不算太晚。这表明了即使在失败或损失发生后,迅速采取补救措施也是明智之举。这两句结合起来,强调了及时调整策略和采取行动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军事战略还是日常决策中都是如此。
整首诗通过庄辛的谏言与孙膑在战争中的行动对比,以及“亡羊补牢”的教训,旨在强调历史教训与现实决策之间的联系,鼓励人们在面临困境时能够迅速反思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