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ù cháo mén 。 fù zhāo
六朝门。傅昭
tú lǎn rú shū bù xué bīng yàn hé xū dé bù lián míng |
徒览儒书不学兵 彦和虚得不廉名 |
sì jiāo duō lěi yóu xiāng zuì guó pò jiāng hé xiè tài qīng |
四郊多垒犹相罪 国破将何谢太清 |
《六朝门。傅昭》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六朝门。傅昭》是唐代诗人周昙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探讨了傅昭作为一位饱读儒家经典的官员,却在国家存亡之际未能妥善应对,最终国家败亡,自己也被冠以不廉洁之名的历史教训。
**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1. **徒览儒书不学兵**:这句话意味着傅昭虽然广泛阅读儒家经典,注重道德修养与治国之道,但却忽视了军事知识的学习。在古代,儒家经典主要强调仁政、道德和文化,而军事策略则是另外一门学问。傅昭虽然通晓文化,但在实际治理国家、面对外敌入侵时,由于缺乏军事知识,导致国家的军事防御体系未能建立或维护,从而使得国家在面对战争时陷入被动。
2. **彦和虚得不廉名**:这里提到的是傅昭的名声。"彦和"是傅昭的名。在这句话中,“虚得不廉名”意味着傅昭表面上或许被指责为不廉洁,但实际上这种名声并非因贪污腐败,而是因他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表现不佳而得名。在古代社会,官员的廉洁与否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傅昭由于军事失策导致国家败亡,因此被世人认为是不廉洁的代表,但这并非因其私德败坏,而是因其政治决策的失误。
3. **四郊多垒犹相罪**:这句话描述了在国家遭受严重军事威胁时,傅昭未能有效地组织防御,使得各地都面临着外敌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人民和统治者对傅昭的军事失策和治理失职进行了谴责。"四郊多垒"意味着四方都有敌军的威胁,暗示国家处于四面楚歌的困境。
4. **国破将何谢太清**:这句话充满了对国家败亡的感慨与无奈。在国家灭亡的背景下,傅昭和统治者将如何向宇宙、自然(以“太清”代指)谢罪或解释?“国破”不仅指的是国家的物理层面的毁灭,也象征着文化的破坏、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民的苦难。这里暗含着对国家领袖在关键时刻未能保护国家、人民的深深的遗憾和反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傅昭个人经历的描述,揭示了在面对国家存亡之际,政治领袖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军事能力的重要性。它也批评了那些只注重道德修养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官员,强调了在动荡时代,国家需要全面发展的领导者。
《六朝门。傅昭》古诗词赏析:
周昙的这首诗《六朝门。傅昭》通过对历史人物傅昭的描绘,揭示了历史人物在国家兴衰中的复杂心态和责任,以及儒家思想与军事实践之间的冲突。以下是这首诗的赏析:
### 标题与作者
标题“六朝门。傅昭”表明这首诗选自《六朝门》系列,是一组描写六朝时期(222-589年)历史人物的诗歌集。周昙是唐朝诗人,以写历史人物的诗歌而知名,本诗通过讽刺和隐喻的手法,反映了对历史人物行为的深刻思考。
### 诗歌内容解析
“徒览儒书不学兵, 彦和虚得不廉名”:这两句诗提到傅昭虽然阅读了许多儒家书籍,但并未学习军事知识,导致他虽然徒有虚名,但实际上不具备处理军事危机的能力。这里隐含了对傅昭的讽刺,说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后果。
“四郊多垒犹相罪, 国破将何谢太清”:这句诗进一步指出,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傅昭和那些拥有兵权的将领都互相指责对方,却没有意识到共同的责任。当国家最终灭亡时,傅昭将如何向天子(太清)交代?这里通过设定一个假设性的结局,表达了对在国家危亡时刻,领导者之间互相推诿、不承担责任的强烈批评。
### 主题与意义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揭示儒家学者与军事将领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不同态度和责任。它批评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在关键时刻领导者之间的互相指责,而忽视了共同维护国家稳定的职责。通过傅昭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周昙传达了对于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提醒后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应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团结的合作精神,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
### 结论
周昙的《六朝门。傅昭》以精湛的笔法,深刻揭示了历史人物在国家存亡之交的角色与责任,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世和后世领导者的警示,强调了领导者在关键时刻应具备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