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tí xú wǔ jiào chí tíng

题徐五教池亭

作者:李中 
chán chán qīng zhàng dǐ     lái chù yī hé zhǎng
潺潺青嶂底   来处一何长
shù shí tái hén huá     qīn sōng hè mèng liáng
漱石苔痕滑   侵松鹤梦凉
fàn huā chuān zhú wù     xiè yuè xià lián táng
泛花穿竹坞   泻月下莲塘
xiǎng dé guī hé chǔ     tiān yá zhù miǎo máng
想得归何处   天涯助渺茫

《题徐五教池亭》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徐五教池亭的描绘,流露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同时在其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下面逐句解释诗意:

1."潺潺青嶂底,来处一何长":潺潺的水流从绿色山峰的底部流淌而出,它的源头似乎非常遥远,难以追溯。这里以流水的源头隐喻人生的起源或道义的源头,展现出一种深邃而又神秘的意境。

2."漱石苔痕滑,侵松鹤梦凉":水在石头上流淌,石头上长满青苔,这些苔痕使得水流显得更加滑润。这句描绘的是水与石头、苔藓之间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同时,松树和鹤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沉浸在一种宁静祥和的梦中,给人一种凉爽、清静的感觉。这里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

3."泛花穿竹坞,泻月下莲塘":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带着花瓣穿过了竹林,最终流向月光下的莲花池塘。这句话描绘了水与自然元素(花朵、竹林、月光、莲花)相互作用的美好画面,展现出自然的和谐与美丽。通过“泛花”和“泻月下”这样的动词,动态地展现了水流之美。

4."想得归何处,天涯助渺茫":在欣赏了池亭周围的美景后,心中不禁生出疑问:这样的美丽景色究竟源于何处,最终又要归向哪里?这个问题透露出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追寻和对未知世界的思考。而“天涯”和“渺茫”则表达了对远方、未知世界的一种神秘感和探索欲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徐五教池亭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之美的思考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题徐五教池亭》古诗词赏析:

李中的《题徐五教池亭》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自然美的五言律诗,通过对徐五教池亭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全诗以水为线索,将静谧的山峦、青苔、松树、鹤、竹林、莲塘等自然元素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既静美又富含哲理的世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联“潺潺青嶂底,来处一何长”**,开篇即以水声引入,潺潺水声如同自然的旋律,给人一种清新舒缓之感。同时,“青嶂底”描绘了一片幽静的山谷背景,暗含着水流源头的深远和神秘感,引发读者的遐想。

2. **颔联“漱石苔痕滑,侵松鹤梦凉”**,这两句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水的动态与静态之美。水“漱石”,形象地表现了水流冲刷石头的场景,同时“苔痕滑”则是对水下岩石上青苔生长的生动描绘。而“侵松鹤梦凉”则通过想象鹤在松林中栖息时,似乎也享受着水的清凉,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3. **颈联“泛花穿竹坞,泻月下莲塘”**,进一步展现了池亭周围的自然景观。水“泛花”,即水面漂浮着花,增添了画面的美感。穿过竹林(“穿竹坞”),暗示了水流路径的曲折与幽静。而“泻月下莲塘”则描绘了一幅月光下莲塘水泻出的美丽景象,静谧而浪漫,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赞叹。

4. **尾联“想得归何处,天涯助渺茫”**,以疑问和感慨结束,表达了对归宿的思考与对广阔宇宙的感慨。这不仅仅是对池亭美景的赞叹,更是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索,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归宿,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总体而言,李中的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巧妙地融入了对生命、宇宙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自然美又有哲理深度的艺术世界。

李中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