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 rén dú 《 chūn qiū 》
观人读《春秋》
yuè jiǎo jī tiān tǎo zhōu jīng luàn lǔ chén |
越徼稽天讨 周京乱虏尘 |
cāng shēng hé kě nài jiāng biǎo gèng wú rén |
苍生何可奈 江表更无人 |
qǐ dàn xún huāng lǒng yóu sī rèn hòu shēn |
岂惮寻荒垄 犹思认后身 |
chūn fēng bái yáng lǐ dú bù lèi zhān jīn |
春风白杨里 独步泪沾巾 |
juǎn qī bǎi wǔ shí èr |
卷七百五十二 |
《观人读《春秋》》古诗词释义:
《观人读春秋》是唐代文学家徐铉所作的一首诗,全诗通过观他人阅读《春秋》这一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时代变迁以及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以下是逐段解释该诗意思:
1. **越徼稽天讨,周京乱虏尘,苍生何可奈,江表更无人**:首句“越徼稽天讨”用的是典故,意指对异族侵扰的武力征讨。接下来的“周京乱虏尘”描绘了周朝京城被外敌入侵、战乱频仍的情景。这两句写出了历史上的动荡不安和外族入侵的惨状。“苍生何可奈”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江表更无人”则暗指长江以南地区因战乱而人烟稀少,暗含对时局的忧虑和无奈。
2. **岂惮寻荒垄,犹思认后身,春风白杨里,独步泪沾巾**:此段写到有人在荒冢中寻找和辨认(可能逝去的亲人或英雄的)墓碑,表达了对逝去历史和逝去生命的怀念。其中“春风白杨里”营造了一种凄美的场景,白杨树在春风吹拂下沙沙作响,给人以哀伤之感。“独步泪沾巾”则是对寻墓人独自一人、心怀伤痛的形象描绘,流露出深深的哀思。
3. **卷七百五十二**:这句话很特殊,通常在诗词中不出现数字的标注。这里可能是诗的版本信息或者作者为了区分不同版本而加入的注解,暗示了这是卷七百五十二中的一部分。对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影响,更多是阅读版本的说明。
整体而言,徐铉的《观人读春秋》通过描绘他人阅读《春秋》这一行为,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战乱之痛以及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诗歌在描绘历史沧桑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和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哀悼。
《观人读《春秋》》古诗词赏析:
徐铉的《观人读<春秋>》一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人性的反思,展现了深刻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同时融入了个人情感与思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情感深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背景与主题
这首诗标题“观人读《春秋》”,暗示了作者通过旁观他人阅读《春秋》这一历史典籍的过程,来反思历史、社会和人性。《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儒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首联:“越徼稽天讨, 周京乱虏尘, 苍生何可奈, 江表更无人”
首联通过对比两个历史时期——“越徼”代表东越地区,“周京”代表西周的首都镐京或洛邑,暗示了从东越扩张到西周时期的强烈对比。接着描述了“乱虏尘”和“江表更无人”,反映了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这种对比和描述,奠定了全诗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基调,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社会动荡和人性苦难的深刻反思。
### 颔联:“岂惮寻荒垄, 犹思认后身, 春风白杨里, 独步泪沾巾”
颔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寻荒垄”和“认后身”的描述,展示了对历史、故人和未来的深深思念。在“春风白杨里”,即春风吹拂下的白杨林中,诗人独自行走,泪流满面,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这种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历史长河中寻找自我和与过去连接的深切情感。
### 尾联:“卷七百五十二”
尾联“卷七百五十二”,可能暗示了《春秋》一书的卷数,进一步强调了历史典籍在理解历史、思考人性、反思社会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一个简洁的结尾,诗人将个人的情感、历史的反思和对《春秋》的尊崇融为一体,深化了主题,留给读者深思的空间。
### 总结
徐铉的《观人读<春秋>》通过多层次的历史、社会和人性的反思,以及个人情感的深沉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还蕴含着对个体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思想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