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qiū rì yǔ zhōng yǔ xiāo zàn shàn fǎng yīn shě rén yú hàn lín zuò zhōng zuò

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于翰林座中作

作者:徐铉 
rì jué rú fēng báo     shuí jiāng bà dào xiū
日觉儒风薄   谁将霸道羞
luàn chén wú suǒ jù     hé yòng dú chūn qiū
乱臣无所惧   何用读春秋

《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于翰林座中作》古诗词释义:

《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于翰林座中作》是南唐诗人徐铉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蕴含深刻的意义:

1. **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日觉儒风薄"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儒家的道德风尚显得日益衰微。"谁将霸道羞"则表达了对那些推崇强权和暴政,忽视道德与仁义的人或事物的批评。整体上,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儒家的仁德之道和霸道的强权,表达了对社会风气中不重视仁德之风的批评。

2. **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
"乱臣无所惧"指出了社会中存在的危险倾向,即不法之徒和权力的滥用者对法律和道德约束无惧,这对社会秩序构成了威胁。"何用读春秋"则是一种反问,意味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研读《春秋》等历史文献,其教育意义和指引作用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缺乏足够的道德风尚和法制环境来使这些历史智慧得到充分的实践和体现。这里,春秋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历史和儒家思想的典籍,读其目的在于学习历史教训和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整首诗通过四个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担忧,以及对乱臣恶行的批评,同时隐含了对当前社会缺乏对历史智慧实践的反思。

《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于翰林座中作》古诗词赏析:

徐铉的这首诗《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于翰林座中作》不仅展现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同时也反映了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的标题“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于翰林座中作”,即在秋天的雨中,与萧赞善一同拜访了殷舍人,在翰林院的座位中作的这首诗。

从诗的前两句"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与担忧。"日觉儒风薄"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日益衰微的感慨。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然而在作者看来,这种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削弱,社会风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这可能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变迁有关。

接着的"谁将霸道羞"则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霸道"在这里可能指代了非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权力至上、重功利等,与儒家倡导的仁政、德治相对立。作者提出这个问题,反映了他对社会道德沦丧、权力滥用等现象的批判,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传统道德的信仰和认同可能会逐渐减弱。

后两句"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担忧。"乱臣无所惧"形象地描绘了政治混乱的背景下,那些本应受到谴责、畏惧的不法之臣却无所畏惧,这暗示了法律的公正性、道德的权威性在某些时候被削弱,导致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何用读春秋"则提出了一个反问,意味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遵循古代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春秋》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了质疑。春秋的教育和道德教化作用可能在现实中失效,引发了作者对如何重建道德信仰和政治秩序的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作者的感慨和追问,不仅反映了他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也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危机。徐铉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深沉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展现了一位有责任感的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忧虑,体现了其博大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徐铉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