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ái guò dōng dōu , liú shǒu zhōu gōng yán shàng zèng zuò kè
还过东都,留守周公筵上赠座客
wén dào jiāng jūn qīng zhuàng tú luó jiāng chéng xià wěi xī qú |
闻道将军轻壮图 螺江城下委犀渠 |
jīng qí líng luò chén huāng fú zān lǚ xiāo tiáo fǎn gù jū |
旌旗零落沉荒服 簪履萧条返故居 |
hào shǒu yīng quán sū wǔ jié gù rén shuí dé lǐ líng shū |
皓首应全苏武节 故人谁得李陵书 |
zì lián fàng zhú wú cháng cè kōng shǐ lú chén lèi mǎn jū |
自怜放逐无长策 空使卢谌泪满裾 |
《还过东都,留守周公筵上赠座客》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宋代的诗人徐铉创作,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闻道将军轻壮图,螺江城下委犀渠,旌旗零落沉荒服,簪履萧条返故居**。
- **闻道将军轻壮图**:听说将军(可能指统治者)轻视壮志图谋,对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缺乏雄心壮志。
- **螺江城下委犀渠**:螺江城下,将军把士兵(犀渠,这里代指士兵或部队)遗弃。这一句描述了将军在战败或放弃抵抗后,将士兵丢弃在战场上的情景。
- **旌旗零落沉荒服**:战败后的旗帜零落不整,满目荒凉。这里描绘了战败后国家和军队的衰败景象。
- **簪履萧条返故居**:贵人们(簪履,这里指贵族或官员)在战乱后,满心萧条地返回各自的故乡。这反映了社会动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2. **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
- **皓首应全苏武节**:即使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也应坚持苏武那样的节操。苏武是汉朝使者,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守节操,不屈不挠。
- **故人谁得李陵书**:故交何人能得李陵的音讯。李陵是汉朝将领,投降匈奴后与汉朝为敌。这里可能暗指在国家分裂或背叛的情况下,旧友之间的关系可能变得复杂或难以联系。
3. **自怜放逐无长策,空使卢谌泪满裾**。
- **自怜放逐无长策**:诗人自我反省,感到自己被放逐,无计可施。放逐通常指被流放或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暗示个人在国家动荡中的无力感。
- **空使卢谌泪满裾**:却只能让卢谌(三国时期蜀汉的文学家)的泪水充满衣襟。卢谌的泪水象征了诗人在面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无能为力感时的痛苦和悲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将军、战败、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以及对坚守节操、友谊和国家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被放逐、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和悲哀。
《还过东都,留守周公筵上赠座客》古诗词赏析:
《还过东都,留守周公筵上赠座客》是五代时期南唐名臣徐铉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充满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巧妙地融合了叙事与抒情,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首联“闻道将军轻壮图,螺江城下委犀渠”开篇即描绘了一位将军因轻视壮志未酬的生涯,最终在螺江城下遭遇不幸,委身于犀渠(古代兵器名,比喻战争中的失败者)的命运。这里的“将军”并不特指某一人,而是象征着历史上的失败英雄,诗人的用意在于通过历史的教训,警示世人不可轻视壮志未酬的时机与力量。
颔联“旌旗零落沉荒服,簪履萧条返故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旌旗零落象征着英雄的荣光不再,昔日的辉煌已化为荒服的零落遗迹;“簪履萧条返故居”则用形象的手法描绘了英雄晚年回到故里的凄凉情景。这不仅是对英雄末路的感慨,也暗含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深思,以及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无奈。
颈联“皓首应全苏武节,故人谁得李陵书”中的“苏武”与“李陵”均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苏武坚持节操,不屈不挠,李陵则在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中战败,归降了匈奴。诗人在“皓首应全苏武节”中赞颂了坚持原则、忠诚不渝的精神;在“故人谁得李陵书”中,可能表达了对失去联系、难以重逢的老友的思念与感慨。这一联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巧妙结合,既体现了诗人的文化修养,也加深了诗作的内涵。
尾联“自怜放逐无长策,空使卢谌泪满裾”则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自己放逐在外,无计可施的无奈与悲哀。卢谌是东汉末年的诗人,他曾为曹氏兄弟出谋划策,但在刘备建立蜀汉后,他感到与曹操势力的对立,最终选择隐居,过着悲凉的生活。诗人的这句话借卢谌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政治局势中的无力感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徐铉以他的文学才华,巧妙地将这些深刻的主题与生动的意象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