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òu hé
又和
xiāng pǔ huái shā yǐ bù yí jīng chéng cì dì qǐ qián qī |
湘浦怀沙已不疑 京城赐第岂前期 |
gǔ shēng dào wǎn zhī fāng yuǎn shān sè lái duō yǔ jìng yí |
鼓声到晚知坊远 山色来多与静宜 |
zān jù shàng yīng lián gù wù dào liáng kōng zì kuì huá chí |
簪屦尚应怜故物 稻粱空自愧华池 |
xīn shī wèn wǒ piān ráo sī hái niàn jiāo liáo dé yī zhī |
新诗问我偏饶思 还念鹪鹩得一枝 |
《又和》古诗词释义:
徐铉的这首《又和》诗,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思考。下面逐句解释其意:
1. **湘浦怀沙已不疑,京城赐第岂前期**。诗人提到对屈原《怀沙》的怀念,或许暗指自己对于某种传统、情感的执着与怀念,并暗示这些情感的产生并非事先计划。"京城赐第"则可能象征诗人获得的荣誉或地位,表明其在京城享有高位,但"岂前期"暗示这种获得并非是预先期许的,或者意味着这种地位与荣誉来得意外或超出个人预期。
2. **鼓声到晚知坊远,山色来多与静宜**。诗人通过鼓声和山色的形象,描述了远离繁华都市的宁静生活。"坊远"可能指远离尘嚣,"静宜"则强调这种宁静生活的宜人之处,可能暗指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享受和适应。
3. **簪屦尚应怜故物,稻粱空自愧华池**。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过往事物的怀念。"簪屦"通常指代人穿戴的物品,诗人或许在表达对往日生活的怀念,"故物"指那些曾经陪伴过自己的物品或环境,如今回望,仍感怀旧。"稻粱"与"华池"可能分别比喻诗人的生活与追求,"空自愧"则表达了一种自我反思与反省,可能对自己的某种追求或行为感到遗憾或不满足。
4. **新诗问我偏饶思,还念鹪鹩得一枝**。在最后一句中,诗人通过询问“新诗”,表达了一种深入思考的情感。"偏饶思"说明诗人对于新创作的诗作充满深沉的思考和情感。"还念鹪鹩得一枝"出自《庄子·外物》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指鹪鹩鸟虽小,但它满足于在一枝上筑巢。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对简单、满足于现状的向往,或是对现有生活状态的珍惜和肯定。
综上所述,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过往、现状、理想与追求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诗人通过多种意象和隐喻,表达了对于个人经历、情感变化以及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
《又和》古诗词赏析:
徐铉的这首《又和》诗,是其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的深度体现。该诗标题虽为“又和”,可能暗示了此诗是对前作的回应或共鸣,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情感与思考的又一次抒发。以下是逐句赏析:
1. **“湘浦怀沙已不疑”**:引用了屈原投湘水自尽的典故,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思和对古贤的怀念。徐铉通过“已不疑”三字,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情感上的共鸣,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
2. **“京城赐第岂前期”**:在京城被赐予豪宅并非预先计划或期待之事,这反映了对命运偶然性的一种承认。通过这一句,诗人展示了对生活变故的豁达态度,同时也暗含着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无奈。
3. **“鼓声到晚知坊远”**:用晚上的鼓声远去,形象地描绘了在深沉的夜晚中对远方的思念。这一句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对远方、对过去生活或某些人事物的深深思念和对现实距离的感叹。
4. **“山色来多与静宜”**:表达了诗人对山色的欣赏,以及在静谧中寻找心灵平静的愿望。山色的多变与静宜的和谐,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追求——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5. **“簪屦尚应怜故物”**:这里的“簪屦”可能象征着往日的衣物或个人物品,表达了一种对过往岁月和旧物的怀念与珍惜。即使时间流逝,记忆中的物品仍然被诗人所珍视,寄托了对过去的怀旧之情。
6. **“稻粱空自愧华池”**:借稻与粱比喻生活,华池则是美好的象征,但最终却空自愧疚。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感慨。可能是在暗示,尽管追求美好,但最终却可能感到不满足或遗憾。
7. **“新诗问我偏饶思”**:诗人通过新诗的形式,向自己提出了深思的问题,反映了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思考。这里的“偏饶思”表达了诗人思维的丰富和对生活复杂情感的深入探索。
8. **“还念鹪鹩得一枝”**:引用了《庄子》中的典故,比喻为小鸟找到了一根树枝栖息,表达了在人生旅途中找到安身之处的渴望与满足。这是对生活最终找到归属感和平衡的期盼。
综上所述,徐铉的《又和》诗通过对历史、自然、生活等多重元素的融合,展现了其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诗中充满了对过去与未来的反思,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