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é hé chǔ shì líng jùn lǎo
别何处士陵俊老
niǎo jìn gōng cáng liáng kě āi shuí zhī guī diào zi líng tái |
鸟尽弓藏良可哀 谁知归钓子陵台 |
liàn duō bù xìn huáng jīn hào yín kǔ xū jīng bái fà cuī |
炼多不信黄金耗 吟苦须惊白发催 |
chuǎn yuè wú niú zhī yè zhì sī fēng hú mǎ shí qiū lái |
喘月吴牛知夜至 嘶风胡马识秋来 |
yàn gē bié hòu xiū chóu chàng shǔ yǐ chéng qí jú yǐ kāi |
燕歌别后休惆怅 黍已成畦菊已开 |
《别何处士陵俊老》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充满着丰富的寓意和情感,让我们逐句解读:
1."鸟尽弓藏良可哀, 谁知归钓子陵台,"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对贤者在权力斗争中遭遇的悲哀。"鸟尽弓藏"比喻事情成功后,原来起辅助作用的人会被抛弃或消失,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感慨。"子陵台"是指东汉时期的严子陵钓鱼的地方,这里用子陵归来钓鱼的典故,引出对贤者归隐的想象,对那些在权力斗争中不得善终的贤者的同情和哀叹。
2."炼多不信黄金耗, 吟苦须惊白发催,"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怀疑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炼多不信黄金耗"中的"炼多"可能是对人生的修炼,表达了一种对通过努力获取财富和地位而不相信这些会耗尽自己的信念。"吟苦须惊白发催"则表达了诗人对岁月飞逝、人生易老的担忧,"吟"在这里可能是作诗或思考的意思,"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3."喘月吴牛知夜至, 嘶风胡马识秋来,"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界现象的敏锐观察。"喘月吴牛知夜至"中的"吴牛"指的是南方的牛,"喘月"指的是喘息于月光下的场景,这一句表达出牛能感知夜晚的到来,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嘶风胡马识秋来"则以北方的马在风中嘶鸣来感知秋天的到来,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敏感。
4."燕歌别后休惆怅, 黍已成畦菊已开," 这两句表达了对离别的释然和对新生活态度的转变。"燕歌别后休惆怅"中的"燕歌"可能暗指离别或别离的歌,"别后休惆怅"则是告诫人们别离之后不必过于悲伤,应当释怀。"黍已成畦菊已开"则是对新生活景象的描绘,"黍"可能指粮食,"畦"是田地,"菊已开"则是秋季花朵盛开的景象,整体营造出一种虽然生活有别离,但新生活依旧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氛围。
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对新生活的期待与乐观态度。
《别何处士陵俊老》古诗词赏析:
谭用之的《别何处士陵俊老》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上名人处士陵俊老的缅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功利、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的对比**:“鸟尽弓藏良可哀, 谁知归钓子陵台。”开篇即以“鸟尽弓藏”比喻功成后的失意,与“归钓子陵台”形成鲜明对比,子陵台是东汉隐士严光的钓鱼台,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归隐生活。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功名背后的失落与对淡泊名利的向往。
2. **对人生哲理的探讨**:“炼多不信黄金耗, 吟苦须惊白发催。”这两句诗道出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功利追求的怀疑。认为财富(黄金)的积累不会消耗人生的全部,而努力吟诗创作却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匆匆,鬓发斑白,引人深思人生的意义不应仅限于物质的积累。
3. **自然与时间的循环**:“喘月吴牛知夜至, 嘶风胡马识秋来。”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界的规律性现象,月夜对吴牛来说意味着夜的来临,风声对胡马来说预示着秋的到来。通过这些自然景象,诗人暗示时间的不可逆性和四季轮回的必然性,提醒人们珍惜时间,顺应自然。
4. **别离的释怀与自然的复苏**:“燕歌别后休惆怅, 黍已成畦菊已开。”在与朋友分别后,诗人以“燕歌别后”表示离别的愁绪,但通过“黍已成畦菊已开”这一自然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复苏和自然循环的乐观态度,暗示了别离的暂时性与人生新开始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谭用之的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深意的意象和对比,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对自然规律的感悟以及对别离的释怀,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和平静生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