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ì yù
自喻
zhào yǐng fān chuāng qǐ céng wén huàng é bō |
照影翻窗绮 层纹滉额波 |
sī qīng mí àn liǔ rōng lǜ zhàn tīng shā |
丝青迷岸柳 茸绿蘸汀莎 |
piàn xuě qiào jī lù gū xiāng juǎn nèn hé |
片雪翘饥鹭 孤香卷嫩荷 |
píng lán kān rù huà shí tīng zhú zhī gē |
凭栏堪入画 时听竹枝歌 |
《自喻》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自喻》是宋代诗人王周的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描绘,诗人以自然景物自喻,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以下是逐段解释诗文的意思:
**照影翻窗绮,层纹滉额波,丝青迷岸柳,茸绿蘸汀莎,**
这一句描述了诗人站在窗边,看到窗外如画的景色。首先,他看到的是自己的身影倒映在窗户上,如同一块精美的织物(绮),暗示自己的形象优雅、脱俗。接着,窗外的水面泛起层层波纹(层纹滉额波),与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相互映照。岸边的柳树披着青丝(丝青),绿茸茸的莎草(汀莎)与水面相接,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片雪翘饥鹭,孤香卷嫩荷,**
在这宁静的春日里,远处的河面似乎还残留着薄薄的雪(片雪),而饥饿的白鹭(饥鹭)立于雪上,仿佛在等待觅食。花朵中散发出的淡淡香气(孤香)随风卷起,轻轻掠过嫩荷(嫩荷),既表现了春天的清雅,也寓含着诗人的孤独和内心的细腻感受。
**凭栏堪入画,时听竹枝歌,**
诗人站在窗边,凭栏远望,眼前的景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引人入胜。偶尔,他还能听到远处竹林中的鸟鸣(竹枝歌),这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和谐。通过这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美好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深情向往。
《自喻》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自喻》由宋代诗人王周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自喻为自然界的某一部分,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句“照影翻窗绮,层纹滉额波”**:这两句以“影”和“波纹”作为视觉形象的中心,描绘了一幅窗前水面波光粼粼、光影交错的画面。这里的“绮”字描绘了光影的复杂美丽,而“滉”则强调了波纹的动态与流动性,通过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变化。
2. **“丝青迷岸柳,茸绿蘸汀莎”**:这两句转入对岸边景物的描绘,柳树的青丝和莎草的茸绿相互映衬,呈现出自然界的生机勃勃。通过“迷”和“蘸”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柳枝的轻柔与莎草的湿润,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沉浸。
3. **“片雪翘饥鹭,孤香卷嫩荷”**: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特定的自然景观。雪片与饥饿的鹭鸟、嫩荷与孤香的结合,构成了一幅富有对比和张力的画面。雪片的脆弱与鹭鸟的坚韧,嫩荷的清新与孤香的寂寞,都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独立的思考。
4. **“凭栏堪入画,时听竹枝歌”**:这两句是对整幅画面的总结,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升华。通过“凭栏”这一动作,诗人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活深沉的情感连接。而“时听竹枝歌”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情感,竹枝的轻声细语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真谛,给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喧嚣世界中寻得内心宁静与和谐的追求。通过不同景物的对比与融合,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幅富有情感深度的自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