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jiǎn shù rú

简竖儒

作者:刘兼 
qiǎo shé rú huáng zǒng mò tīng     shì fēi duō zì ài zēng shēng
巧舌如簧总莫听   是非多自爱憎生
sān rén gào mǔ suī tóu zhù     bǎi quǎn wén fēng zhǐ fèi shēng
三人告母虽投杼   百犬闻风只吠声
biàn yù qiě kuān hé shì zuì     wū jīn xū rèn bù yí qíng
辨玉且宽和氏罪   诬金须认不疑情
yīn sī chóu xī yóu tán zhě     liù guó jiāo chí yì shòu pēng
因思畴昔游谈者   六国交驰亦受烹

《简竖儒》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刘兼创作,以《简竖儒》为题,深寓哲理,表达了一种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和批评。全诗可以分段解释如下:

### 首联:巧舌如簧总莫听, 是非多自爱憎生

这两句诗强调的是,那些口才了得、善于言辞的人,其话语不一定可靠,我们应该学会不轻易被他们的话所动,保持理性的判断。所谓“是非多自爱憎生”,意思是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因为个人的好恶,对事情的评价往往会产生偏见,导致是非不分,正误混淆。

### 颔联:三人告母虽投杼, 百犬闻风只吠声

颔联借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对谣言和舆论力量的批判。第一句“三人告母虽投杼”源自“三人成虎”的故事,比喻三人说谎,即使事情荒谬,也容易被人们相信,就像在孩子眼中投下狼的影子,使得孩子也相信有狼一样。第二句“百犬闻风只吠声”则用百犬因风声而狂吠的比喻,来讽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因为不明真相的传闻而盲目跟风,失去理性判断。

### 颈联:辨玉且宽和氏罪, 诬金须认不疑情

颈联则通过两个典故,引出了对公正与事实的探讨。第一句“辨玉且宽和氏罪”取自卞和献玉的故事,强调了辨别真相时应当宽宥、耐心,不应轻易地冤枉他人。第二句“诬金须认不疑情”则反其道而行之,警告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和指责他人,尤其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

### 尾联:因思畴昔游谈者, 六国交驰亦受烹

尾联以“游谈者”指那些游走于各个国家,试图煽动分裂的人。诗人反思,即使在历史上那些分裂时期,那些游谈者也曾被无情地惩处。这一联警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利用语言煽动社会分裂和不稳定的言论,强调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比喻和典故,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强调了理性判断、坚持事实、警惕谣言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观念。

《简竖儒》古诗词赏析:

刘兼的这首诗《简竖儒》是针对当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讽刺。全诗充满了对那些巧言善辩、善于操纵人心的“竖儒”(这里指的是言行不一、善于挑拨离间的人)的批判。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1. **巧舌如簧总莫听** - 开篇直击要害,指出那些口才极佳的人,其言论往往都是空洞无物的,不应听从。这里暗含了对那些善于言辞、却缺乏实质内容的“竖儒”的批评。

2. **是非多自爱憎生** - 认为是非的产生往往源自人们的情感好恶,暗示了社会中爱憎分明的态度可能导致判断的偏颇和矛盾的产生。

3. **三人告母虽投杼** - 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典故,三国时期,杨氏三女告母不孝,母亲信以为真,后真相大白。此句意在批评三人以上指责的行为,可能被误解,呼吁理性的判断。

4. **百犬闻风只吠声** - 类似于说“三人成虎”,意在指出当众人的声音聚集时,往往容易形成一种盲目跟风的效应,即便事实并非如此。

5. **辨玉且宽和氏罪** - 提到卞和献玉的故事,赞扬了辨识真理的勇气和坚持,同时也宽恕了和氏最初因误判而遭受的罪名,体现了对辨析真伪的肯定和对错误的宽容。

6. **诬金须认不疑情** - 直接批判了无端的指控和恶意的诽谤,强调了对于不实之词的坚决反对,不轻易相信谣言。

7. **因思畴昔游谈者** - 提到过去的游说者,提醒人们历史上的辩士往往因为言辞而受到青睐,也因为言辞而招致祸患。

8. **六国交驰亦受烹** - 指的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辩士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游说于各国之间,却往往因为政治的残酷而遭遇不幸。这句话总结了过去辩士的悲剧,暗含了对当下社会的警示。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评,呼吁人们在面对言论和信息时保持理性,不轻信盲从,同时也需要对真理保持追求和宽容。

刘兼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