àn sī lián jù
暗思联句
jiā zài yán zhōu wǎng shuò fāng — — jí ( shī xìng ) |
家在炎州往朔方 ——疾(失姓) |
qǐ zhī yú tián wàng xiāo xiāng — — chéng ( shī xìng ) |
岂知于阗望潇湘 ——澄(失姓) |
céng jīng lǒng dǐ fù liáo yáng — — jù chuān ( shī xìng ) |
曾经陇底复辽阳 ——巨川(失姓) |
gèng yì dōng qù cǎi fú sāng — — jiǎo rán |
更忆东去采扶桑 ——皎然 |
zhā kè sān qiān lù wèi yāng — — yán bó jūn |
楂客三千路未央 ——严伯均 |
zhú lóng zhī dì rì wú guāng — — jí ( shī xìng ) |
烛龙之地日无光 ——疾(失姓) |
jiāng yóu mǎng cāng qióng dà huāng — — jiǎo rán |
将游莽苍穷大荒 ——皎然 |
chē zhé mǎ zú zhú zhōu wáng — — yán bó jūn |
车辙马足逐周王 ——严伯均 |
《暗思联句》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古代的联句诗,由四位匿名诗人(疾、澄、巨川和皎然,以及严伯均)共同创作。每一句诗的结尾字是下一句诗的开头字,形成一种有趣的文字游戏。下面逐句解释每一句的意思:
1. **家在炎州往朔方, ——疾**
诗句描述的是一个人从南方炎热的地区(炎州)出发,向北方的朔方进发。这可能是通过隐喻表达对远方、未知世界的追求或旅程。
2. **岂知于阗望潇湘, ——澄**
澄接上句,进一步描绘了旅程的广度和遥远,从北方的朔方(似指遥远的北方地区)转向南方的潇湘(可能指的是长江流域或湖南、湖北一带),表达了从一地跨越到另一地的旅行。
3. **曾经陇底复辽阳, ——巨川**
巨川接着上句,描述了旅行者可能经过了位于北方的陇底(即陇山下的地区)后,又继续向辽阳(中国东北地区)行进,强调了旅途的艰苦和旅程的辽阔。
4. **更忆东去采扶桑, ——皎然**
皎然接上句,用一个更远、更神话化的目的地——东方的日出之地扶桑,象征着旅行者心中对更遥远、神秘之地的渴望和追求。
5. **楂客三千路未央, ——严伯均**
严伯均用这一句描述了旅程的遥远和漫长,用“楂客”(可能指航海船只)和“三千”来强调旅程的长度,暗示旅程似乎没有尽头。
6. **烛龙之地日无光, ——疾**
疾接上句,用烛龙之地(烛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物,眼睛犹如火烛)来比喻处于极夜或黑暗的地方,形象地描绘了旅程中遇到的艰难环境和深邃未知。
7. **将游莽苍穷大荒, ——皎然**
皎然继续描述旅程的终点可能是更为荒凉、广阔的地区(大荒),这里的“莽苍”常用来形容广阔的自然景象,暗示了最终的旅途目的地可能是无人知晓、遥远荒凉的地区。
8. **车辙马足逐周王, ——严伯均**
最后,严伯均用这一句联结到历史上的周王,表示这不仅是个人的旅程,也是对古代历史、伟大人物追寻和致敬的一种方式。这句诗在古联句中常用来总结旅程的意义,表示不仅追求个人的远行,也追求与历史和伟大人物的精神连接。
整体来说,这首诗以联句的形式,通过描写一次远行的旅程,展现了旅途的艰辛、遥远与辽阔,同时融入了神话、历史元素,寓意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以及对历史与精神传统的尊敬。
《暗思联句》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风格古朴,形式上使用了联句的方式,即一联一联地接续下去,共同构成一首诗。这种形式在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通过多个人的联袂创作,可以展现出更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层次。分析这首诗,可以注意到以下几个特点:
1. **地点的变换**:诗中提及的地方从“炎州”到“朔方”,再到“于阗”、“潇湘”、“陇底”、“辽阳”、“东去”、“扶桑”等,展示了诗人或作者对不同地域的思考与想象,可能寓含着对远方、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或是对历史、地理的追溯。
2. **情感的深度**: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情感的表达,诗作展现出对远方的思念、对未知的探索、对历史的追溯等多种情感。例如,“岂知于阗望潇湘”一句,表现了一种跨越地域的遥想与渴望;“更忆东去采扶桑”则可能暗含着对自然界的追求或对远方不知名事物的向往。
3. **想象与现实的交织**:在具体的地理名词与历史名词中,穿插着对“楂客三千路未央”、“烛龙之地日无光”等超现实或象征性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与想象、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思考。
4. **哲学意味**:通过联句的形式,诗作似乎在探讨人的存在、追求与局限性。从“将游莽苍穷大荒”到“车辙马足逐周王”,既展示了对广阔世界的探索欲,也反映出对历史人物(如周王)的追溯与崇敬,揭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历史的思考。
5. **语言与韵律**:尽管部分联句中的作者姓名缺失,但从整体上看,诗作的韵律和语言运用显示出了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阅读时的审美体验。
综合来看,这首诗不仅通过联句的结构展现了作者对不同地域、情感、历史的多维度思考,还蕴含着对人性、自然、历史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富有哲学意味和情感深度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