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o guàn zhōng hé pān chéng guān qīng xī tú lián jù
道观中和潘丞观青溪图联句
liú lìng xīng duō cháng bù lǚ chái sāng shì shǎo dàn yuán qín |
刘令兴多常步履 柴桑事少但援琴 |
— — jiǎo rán xián zhāo fǎ lǚ cóng shān sì |
——皎然 闲招法侣从山寺 |
měi duō yōu fāng bàng zhú lín — — jiǎo rán |
每掇幽芳傍竹林 ——皎然 |
juàn lián zhǐ ài jīng fēng sè rù zuò piān yí yǐng kè yín |
卷帘只爱荆峰色 入座偏宜郢客吟 |
— — cuī kuí shuí xǔ jìn lái qīng yìn shòu |
——崔逵 谁许近来轻印绶 |
yīn jūn zuó rì wù chán xīn — — cuī kuí |
因君昨日悟禅心 ——崔逵 |
《道观中和潘丞观青溪图联句》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由几位诗人的即兴创作所组成的联句诗,其中包含了多个人物和场景的描绘。下面对诗句意思进行逐段解释:
1. **刘令兴多常步履,柴桑事少但援琴, ——皎然**
- 此句描绘了刘令(这里指刘令兴)经常步行,生活中与柴桑(地名,这里可能指隐居之地)相关的事务不多,他常援琴自娱,享受宁静与音乐带来的愉悦。
2. **闲招法侣从山寺, 每掇幽芳傍竹林, ——皎然**
- 这两句描述了皎然在闲暇时,邀请法侣(僧侣朋友)从山寺而来。他们常常在竹林旁采摘幽香的花木,享受自然的美好。
3. **卷帘只爱荆峰色, 入座偏宜郢客吟, ——崔逵**
- 崔逵在这两句中表达了对荆峰(可能是山名,此处可能指某座山的景色)的喜爱,无论卷起或放下帘子,对这一景色都心向往之。入座之时,特别适宜郢客(可能指的是诗人或文士)吟诗作赋,营造出文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4. **谁许近来轻印绶, 因君昨日悟禅心, ——崔逵**
- 这两句诗充满了禅理与哲思。崔逵在此询问,近来为何有人能够轻松地放下官职(轻印绶)?是因为在与皎然等人的交往中,通过昨日的交流或经历,开始领悟到了禅学的真谛。这句话表达了追求心灵解脱与精神自由的思想。
整首诗通过即兴创作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情趣、自然之美以及内心的感悟,将文学、自然与哲学思想巧妙融合,传递了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道观中和潘丞观青溪图联句》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联句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道观生活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诗中的意境深远,语言简洁,充满了哲理与自然之美的交融。下面对诗中的几处内容进行赏析:
1. **刘令兴多常步履,柴桑事少但援琴**:首句通过"刘令兴"的典故,引出了对一位常在自然中行走、远离世俗纷扰,以琴为伴的隐士形象的描绘。"柴桑事少"点明这位隐士生活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而"但援琴"则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音乐为心灵慰藉的生活方式。这句诗既描绘了隐士的日常,也暗示了其与自然和谐共处、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
2. **闲招法侣从山寺,每掇幽芳傍竹林**:这两句描述了作者与道观中的法侣们,闲暇时一起从山寺游玩,探访竹林间幽静的花香。"招"字表达了邀请之意,"法侣"指的是与佛法相关的伴侣,"山寺"与"竹林"的意象则强化了佛教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展现了在自然与佛学之间寻求心灵宁静的场景。
3. **卷帘只爱荆峰色,入座偏宜郢客吟**: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文学艺术的双重热爱。"卷帘"则表示作者打开窗帘,观赏外面的景色,"荆峰色"特指某座山峰的颜色,用"只爱"表达了对荆峰独特景色的独有钟爱。"入座偏宜郢客吟"则是说在座中(可能是指与朋友聚会)时,特别适合吟诗作对,"郢客"原指楚国的读书人,这里借指文人雅士,强调了文学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4. **谁许近来轻印绶,因君昨日悟禅心**:这两句则表达了对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思考。"轻印绶"形容了放弃世俗权力与地位,追求内心平静与精神自由的态度。"悟禅心"则是强调了在与自然、与人交流中获得的深刻精神领悟。最后一句"因君昨日悟禅心"则暗示了在与人交流或自然体验中获得的顿悟,强调了精神成长与交流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隐士生活,以及对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中充满着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