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g cài chǔ shì
伤蔡处士
qíng rén qǔ cì jǐ yān liú bié hòu nán zhōu yǔ běi zhōu |
情人取次几淹留 别后南州与北州 |
yuè sè wèi lián jīn yè kè zhēn shēng nà shì qù nián qiū |
月色为怜今夜客 砧声那似去年秋 |
yù chú chái hǔ lùn sān lüè mò duì yún shān yǒng sì chóu |
欲除豺虎论三略 莫对云山咏四愁 |
qīn gù xiāng féng qiě jiè wèn gǔ lái wú zhǒng shì wáng hóu |
亲故相逢且借问 古来无种是王侯 |
《伤蔡处士》古诗词释义:
《伤蔡处士》这首诗是由护国所作,表达了对蔡处士的哀悼和对人生无常、命运不公的感慨。让我们逐段解释其含义:
1. **情人取次几淹留**:这句话可能表达的是,曾经在某个特定的情人身边停留的时间有多长,或者是在某个人身边逗留,享受爱情的美好时光。"取次"在这里可能是“依次”或“按照顺序”的意思,暗示了过去时光的美好和对蔡处士的怀念。
2. **别后南州与北州**:"别后"表示分别之后,"南州与北州"则可能象征不同的地点,代表蔡处士可能在两地奔波、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也暗含了人生的迁徙和离散。
3. **月色为怜今夜客**:这句话将月色人格化,表达了对今晚客居他乡之人的怜悯。"今夜客"可能是指蔡处士,也体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对旅行中孤独、漂泊之人的普遍关怀。
4. **砧声那似去年秋**:"砧声"是指捣衣的棒声,常用来描绘秋天妇女们为家人准备衣物的场景,同时也带有思乡、怀念亲人的情绪。"那似去年秋"意味着砧声所引发的思乡情绪并不如去年那般强烈,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情感的变化。
5. **欲除豺虎论三略**:这里用"三略"指古代兵法,可能象征着蔡处士在乱世中的智慧和策略。"欲除豺虎"表达了想要除去凶残的敌人,追求和平和正义的愿望,同时也是对蔡处士能力的赞誉。
6. **莫对云山咏四愁**:"云山"通常用来形容遥远或不真实的景象,"四愁"可能出自汉代诗人宋玉的《九辩》,以四种愁绪描绘人生的无常。这句话可能是在说不要在山水间抒发对人生愁绪的感叹,暗含了对蔡处士的安慰或对生活的哲思。
7. **亲故相逢且借问**:表达了与老朋友重逢时的喜悦,同时通过询问表达了对蔡处士的怀念和关切,期望通过交流找到慰藉。
8. **古来无种是王侯**:这句诗表达了对世事无常、英雄末路的感慨,意在说历史上无论多么显赫的王侯,最终也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体现了对人生终极命运的深沉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蔡处士的回忆和哀悼,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人生漂泊和无常的感慨、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命运的深刻反思。
《伤蔡处士》古诗词赏析:
《伤蔡处士》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蔡处士深深的思念与惋惜,同时又含有对人生、世事以及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作者护国,以诗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这首诗成为对逝去友人及历史的哀悼之作。下面我们来逐一赏析:
1. **开头两句“情人取次几淹留,别后南州与北州”**。首句“情人取次”中的“取次”原意为随意、随便,这里可能是指作者与蔡处士过去的相聚频繁,但随意而不刻意。后一句“别后南州与北州”则指出他们分别后,各自所在的地点从南到北,空间距离之远,表达了分离后的思念之情。
2. **“月色为怜今夜客,砧声那似去年秋”**。这两句使用了月光和砧声(捣衣声)的意象,分别象征着作者对蔡处士的思念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月色的怜悯暗示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而砧声的变化则反映了季节更迭和时间流逝的无奈。
3. **“欲除豺虎论三略,莫对云山咏四愁”**。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于蔡处士的期望与无奈。欲“除豺虎”可能暗示了对社会不公、斗争的渴望与担忧,而“论三略”则可能指向兵法策略,寓意对蔡处士才能的肯定。后半句“莫对云山咏四愁”则是对蔡处士,或者是一种隐喻,表达在面对云山(象征自然美景)时,已无心欣赏四愁(四愁指《楚辞·九章·哀郢》中提到的四个愁苦,此处可能意指蔡处士的愁绪,或作者自己的愁绪),体现了情感的深重和哀伤。
4. **“亲故相逢且借问,古来无种是王侯”**。最后一句“亲故相逢且借问”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惜,希望在与老朋友相聚时能够获得一些慰藉。而“古来无种是王侯”则可能是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感慨,提出“种”(家族、身份)对于王侯而言,也并非决定性因素,暗含对命运的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
整首诗以哀婉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历史的复杂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哲学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