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pǔ shān rén guī rì běn
送朴山人归日本
chuí bái fāng wèi xiàn tú zhī dà fù xióng |
垂白方为县 徒知大父雄 |
shān chūn nán qù zhào chǔ yè běi fēi hóng |
山春南去棹 楚夜北飞鸿 |
dié zhàng hé yún miè gū chéng yǔ lǐng tōng |
叠嶂和云灭 孤城与岭通 |
shuí zhī chí huì huà yī jìng dòng qīng fēng |
谁知持惠化 一境动清风 |
《送朴山人归日本》古诗词释义:
《送朴山人归日本》是唐代诗人无可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朴山人回归日本的深情送别之情。下面是逐句解释:
1. **垂白方为县**:指朴山人年轻时就承担了县令的职务,头发已经斑白。这句表达了对朴山人虽然年岁已长,但仍然心系官职的肯定。
2. **徒知大父雄**:意思是在朴山人心中,他的祖父是个英雄般的存在。这里用“徒知”表达了尊敬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带有些许对祖父的遗憾,因为朴山人可能并未亲眼见到祖父的英雄事迹。
3. **山春南去棹,楚夜北飞鸿**:描绘了朴山人离开时的情景,山春时节,他驾着船南行,而在这条路上的夜晚,仿佛北飞的大雁在向他告别。这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依依惜别的氛围。
4. **叠嶂和云灭,孤城与岭通**:叠嶂是指层层叠叠的山峦,云灭则暗示了山间的云雾散去,显露出壮丽的山景。孤城与岭通则是指朴山人行经的孤城与远处的山岭相连,暗示了朴山人归途的辽阔与孤寂。
5. **谁知持惠化,一境动清风**: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朴山人品格和作为的赞誉。在离去之后,人们或许不会记得朴山人的具体事迹,但他的仁爱与智慧(惠化)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他经过的地方,就像清风吹过,留下了纯净的痕迹。这里是对朴山人美德和影响力的肯定,也寄托了对友人离去后留下的美好影响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朴山人品德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回归故土的深情祝福和对朴山人留下美好影响的期许。
《送朴山人归日本》古诗词赏析:
《送朴山人归日本》是唐代诗人无可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通过对朴山人归国旅程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远行的感慨。全诗寓情于景,借物抒情,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下面逐句赏析:
1. **垂白方为县**:“垂白”指的是朴山人鬓发苍老,“方为县”则暗示其即将踏上县官的任途。这两句写出了朴山人即将开始新的人生阶段,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未知的感慨。
2. **徒知大父雄**:“大父”指的是朴山人的父亲,而“雄”则有“勇猛、雄壮”之意。此处表达了对朴山人父亲的敬仰和缅怀,同时也传递出朴山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应继承和发扬父亲的英勇精神的期待。
3. **山春南去棹,楚夜北飞鸿**:这两句描绘了朴山人南归的场景。春山在前,一叶扁舟渐行渐远;夜幕之下,鸿雁北飞,形成对比。这不仅是对朴山人归国之旅的写照,也暗含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担忧。
4. **叠嶂和云灭,孤城与岭通**:这一句描写朴山人归途中的自然景色,叠嶂云雾缭绕,而孤城与山岭相连,既展示了旅途的遥远和艰辛,也隐喻了朴山人在新环境中将面临的挑战和孤立无援的感觉。
5. **谁知持惠化,一境动清风**:最后一句抒发了对朴山人品德的赞扬。即使身处异国他乡,朴山人依然能将仁爱、智慧(惠化)带去,感化周围的人,让一片土地(一境)因他的到来而充满清风般的好风和正能量。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质的敬仰和对其未来行为能带来积极影响的期许。
整首诗以朴山人归国的旅程为线索,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与祝福。通过“垂白”、“山春”、“叠嶂”、“孤城”等意象,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中,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