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 zhōu dōng yuè péi tài shǒu yóu chí ( yī zuò lín xià duì xuě sòng sēng guī cǎo táng sì )
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一作林下对雪送僧归草堂寺)
dōng táng jīn yǐ fù kuàng cǐ yuǎn xíng nán |
东堂今已负 况此远行难 |
jiān yǔ fēng shēng guò lián tiān cǎo sè gàn |
兼雨风声过 连天草色干 |
hóng sī huāng lěi bì bīng shāo guǎng chuān hán |
鸿嘶荒垒闭 兵烧广川寒 |
ruò xiàng lóng mén sù xuán zhī shì lèi kàn |
若向龙门宿 悬知拭泪看 |
《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一作林下对雪送僧归草堂寺)》古诗词释义:
### 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
**东堂今已负,况此远行难,**
这句的意思是,现在东堂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了,何况这是一次艰难的远行。
**兼雨风声过,连天草色干,**
此处描述了恶劣的天气状况,连绵的风雨过后,天边的草木颜色都变得干枯。
**鸿嘶荒垒闭,兵烧广川寒,**
这一句描绘了战乱的景象。鸿雁在荒废的壁垒边嘶鸣,战争的火焰烧遍了宽阔的河流,寒冷弥漫。
**若向龙门宿,悬知拭泪看,**
如果这次远行要夜宿龙门(传说中的龙门山,比喻旅程中的某处),我预感会因为看到战后的景象而落泪。
### 逐段解释
1. **东堂今已负,况此远行难,**
- 诗人先感慨说,东堂已经无法提供遮蔽或是休息的地方,因此对这次远行感到格外困难和不便。
2. **兼雨风声过,连天草色干,**
- 通过自然环境的恶劣,雨声、风声与干枯的草色,营造出一种荒凉和压抑的氛围,暗示了环境的恶劣对旅途的影响。
3. **鸿嘶荒垒闭,兵烧广川寒,**
- 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战乱背景下的荒凉景象。鸿雁在封闭的废弃壁垒边哀鸣,士兵们焚烧着广阔的河流边的土地,整个环境充满了寒冷和战后的凄凉。
4. **若向龙门宿,悬知拭泪看,**
- 最后,诗人假设自己会在龙门这个地方停留,他预见到届时看到的景象会使自己忍不住落泪,表达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道主义灾难的深深感慨。
《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一作林下对雪送僧归草堂寺)》古诗词赏析:
《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这首诗,由唐代诗人无可所作,是其作品中较为深沉且富有情感的一篇。诗题一作“林下对雪送僧归草堂寺”,可见在创作时,诗人不仅仅是记录一次游池的活动,还有送别僧人回归草堂寺的寓意,同时对冬月景象的描绘,充满了季节特有的苍凉与深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首联:“东堂今已负,况此远行难。”
首联由两个分句构成,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情感的复杂。"东堂今已负",东堂,古代多指官府或文人学士的住所,这里或寓指诗人的理想或某种应尽的职责未能实现,带有失落之感。"况此远行难"则在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了对于长途跋涉、离别之事的无奈与感慨,"远行难"三个字点明了诗中即将发生的事件——送别僧人,同时也蕴含了对于未知旅程的忧虑。
### 颔联:“兼雨风声过,连天草色干。”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日荒凉的景象,"兼雨风声过"描绘了恶劣的天气,雨雪交加,风声呼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表现了冬月环境的严酷与不适宜行旅。"连天草色干"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荒凉与干燥,冬天的草色因寒冷与干旱而变得枯黄,与之前的雨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孤寂与凄凉的氛围。
### 颈联:“鸿嘶荒垒闭,兵烧广川寒。”
颈联继续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进一步深化了环境的凄凉与战争的阴影。"鸿嘶荒垒闭",鸿雁的叫声在荒芜的城垒中回响,寓意着战争与荒凉的现实,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无奈与哀伤。"兵烧广川寒",描述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广川(大河)因战争而被烧毁,冷冽的寒风中似乎弥漫着战争的血腥与冷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 尾联:“若向龙门宿,悬知拭泪看。”
尾联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与收束。"若向龙门宿,悬知拭泪看",龙门,这里可能象征着僧人即将前往的草堂寺,诗人想象着僧人旅途中的疲惫与孤独,表达了对于友人的深深关切与不舍。"拭泪看"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僧人旅途的担心和对离别的感伤,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极致,既是对僧人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情感宣泄。
综上所述,《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冬日荒凉、战争阴云下的景象,融入了诗人对离别、艰苦旅程、理想未实现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友人未来的深深关切,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深刻而独特的洞察与感受。